時事中文:構建城市 地盡其利
【明報專訊】同學有玩過建造城市的遊戲嗎?在有限金錢、土地等資源下,如何發展一個城市,為居民締造一個組織完善、稱心的環境,這就是城市規劃。
■新聞事件
油站一地兩用
2022/23財政預算案提出,擬逐步把部分現有加油站及液化石油氣加氣站轉型至快速充電站,並以「一地多用」模式探討發展佔地較大的加油站及加氣站。消息人士表示,各加油站及加氣站營運期預料10年內全部到期,屆時會審視土地是否適合轉型。消息人士又稱,釋放土地除可將地底兩層作充電,亦可於較高樓層作政府或住宅用途;全港180個油站不需全部轉型,但希望盡用土地,「幾方面一齊用」。民主黨環境政策發言人易承聰認為電動車充電需求極大,增撥15億元屬杯水車薪。至於油站轉型為充電站加住宅,他說概念上無問題。
【節錄自〈大油站研「一地多用」 轉型電動車充電站兼住宅〉,《明報》,2022.02.24】
人盡其才 物盡其用 貨暢其流
清末時期國家積弱,在鴉片戰爭爆發後,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自身的敗壞更是顯露無遺。國土不斷被列強瓜分,簽署各種條約割地賠償。國內知識分子先後展開洋務運動、戊戌維新,務求富國強兵,學習西方的科技。
孫中山曾上書晚清重臣李鴻章,書中寫道:「我曾在香港考授英國醫士,年少時亦遊學外洋,學習到西方的語言、文字、化學等,而我特別留心探究西方富國強兵之道。」孫中山點明歐洲富強要素,不盡在軍事上的強勢,船堅砲利,壘固兵強,而是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只要做好這四件事,國家自然強盛。然而,國家想恢擴宏圖,卻忽略這四件事,只仿行西方軍備上的强大,是捨本逐末的。
的確,中國地大物博,資源不足絕不是國家不振的原因,顯然是沒有妥善運用。就好比一個農夫,有農地幾百畝,卻種不出個所以然,這有點說不過去吧。不單單是金錢土地,才華亦要懂得運用才能創造機會成就自己,而不是整天望天打卦,埋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
■小遊戲
在這12塊土地各有一字,同學試試盡其地利,拼出3組四字成語。(圖c)
(答案見另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生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4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