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學術研究:疫下人為排放減 致長三角降雨增
【明報專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洋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的5個單位近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人類活動減少令人為排放相應減少,影響地面大氣系統的輻射平衡,導致中國東部陸地異常升溫,增強華東地區和南海、菲律賓海之間的大氣環流,造成水氣向中國輸送,最終導致長三角地區降雨增加。
澎湃新聞報道,《自然》(Nature)雜誌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周五發表論文。研究結論稱,新冠疫情期間人類活動這個因素,對2020年長三角地區出現的「超級暴力梅」極端天氣具有約三分之一的貢獻。
中國內地在2020年經歷長達62天梅雨季節,較常年偏長22天,雨量達到759.2毫米,較常年偏多1.2倍,被媒體稱之為「超級暴力梅」。國家氣候中心曾從自然角度分析了持續強降水的原因,包括梅雨鋒面系統活躍、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系統長時間持續異常、春季前期結束的弱「厄爾尼諾現象」等。
據楊洋教授介紹,國外研究對新冠疫情減排對全球氣候的影響進行探究,發現監測到的在全球範圍內發生的變化非常小,故有研究者建議在更小的區域範圍內進行更多分析。楊洋認為,雖然全球平均作用不大,但是對區域氣候具有重要影響,「我們的研究就證實了這一點。」
楊洋教授說,該研究採用數值模擬的方法。研究發現,人為活動會產生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等,這些以氣溶膠為主的污染物會對太陽輻射和地氣系統的輻射平衡產生一定的影響,輻射平衡的變化導致溫度變化,進而對大氣環流產生影響,最終導致降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