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書:建航天強國 5年內運營太空站
勘察在月建科研站 研小行星宜居行星
【明報專訊】國新辦昨日發布《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提出「未來5年全面建設航天强國」,並在5年內全面建成並運營中國太空站,打造國家太空實驗室,並完成建設像個「小城鎮」的月球科研站勘察;另又提及將就極端宇宙、時空漣漪、宜居行星等展開研究。
根據白皮書,「航天强國」的願景包括持續提升科學認知、自由進出、高效利用、有效治理太空四大能力,成為「國家安全的維護者、科技自立自强的引領者、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推動者、外空科學治理的倡導者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開拓者」。
將發射兩太空實驗艙及望遠鏡等
白皮書總結2016年以來中國航天的主要進展,包括中國太空站建設開啟,6名太空人進駐,探月工程「繞、落、回」收官,「嫦娥五號」帶回月壤,「天問一號」登陸火星等。對於未來5年的主要任務,白皮書指出,將發射「問天」和「夢天」實驗艙、「巡天」太空望遠鏡及「神舟」載人飛船、「天舟」貨運飛船,全面建成並運營中國太空站,打造國家太空實驗室開展太空人長期駐留、大規模太空科學實驗、太空站平台維護等工作。
探月工程也將繼續,將會發射「嫦娥六號」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採樣返回,發射「嫦娥七號」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高精度着陸和陰影坑飛躍探測,完成「嫦娥八號」任務關鍵技術攻關,與相關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合作伙伴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在記者會上特別提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是2016年提出的概念,就像地球南極站、北極站一樣,未來傾向於在月球南極建成地面科考設施。吳艷華說,國際月球科研站由中俄規劃發起。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的目標,就是要初步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嫦六」「嫦七」和俄羅斯規劃的相應任務,用5年左右時間,完成建站前的勘察。再用1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設施建設,「像建立一個小城鎮一樣,它要有能源系統,要有通信導航系統,要有遠程運輸系統,要有天地往返系統,還要有地面支持系統,如果遠期要有人的話,還要有生命保障系統」。
提出外太空治理「中國方案」
行星探測方面,白皮書提到,將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完成近地小行星採樣和主帶彗星探測,完成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關鍵技術攻關。另會論證太陽系邊際探測等實施方案。中國還將就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等科學主題,研製太空引力波探測衛星、愛因斯坦探針、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高精度地磁場測量衛星等,持續開展前瞻探索和基礎研究,並建設近地小行星撞擊風險應對體系。
白皮書表示,中國航天將積極參與外太空全球治理,在近地小天體監測與應對、行星保護、太空交通管理等領域提出「中國方案」,在月球探測、太空站、行星探測、「北斗」導航等領域開展更加廣泛、更多方式的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