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助工商廈收廢膠 八成包裝膜 49幢年半共逾35噸 無回收設施「會當垃圾扔」
【明報專訊】網購盛行,綠領行動過去18個月為49幢工商大廈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收集、運輸、分類及壓縮廢塑膠,結果收集到約45公噸塑膠,當中約35.6公噸是運載貨物的膠膜,佔整體近八成。環團認為,試驗計劃發現經營網購和物流倉的租戶產生大量膠膜,若無回收設施「會當垃圾扔」,加重堆填區負擔,促政府落實垃圾徵費前於工商大廈增設合適分類回收設施,既減廢亦減輕商戶徵費。
全港每日棄置在堆填區的工商業廢塑膠接近1000公噸,接近六成是膠膜、發泡膠包裝等廢料(見圖)。綠領行動總結2020年6月至去年12月為49幢工商業大廈提供收集、運輸、分類及壓縮廢塑膠服務,發現當中約35.6公噸為膠膜,佔整體79.1%;其次是膠樽及即棄食物容器,分別佔約13%(5.7公噸)及4%(2公噸)。去年下半年疫情緩和期間,3幢純物流運輸貨倉的工廈收集到的包裝膠膜回收量顯著上升,總數接近10公噸,佔同期整體回收量約75%。
純物流倉加入後 包裝膜量顯著增
綠領行動項目主管黎倩婷表示,推行試驗計劃原意是為工商廈收集廢塑膠,但自從去年3月有純物流倉工廈加入計劃,回收包裝膠膜量顯著增加,更成為整體收集廢塑膠的主要組成部分。
工廈只三色桶 社企需頻運「綠在」
位於沙田石門工業區的偉達中心並非純物流倉,但亦有租戶產生大量膠膜垃圾。該工廈租戶公平點副總監蔡頌恩表示,公平點屬於社企,希望盡量以環保方式處理可回收物料,不過以往工廈只有三色桶,職員需以手推車將包裝膠膜運到附近的綠在區區,但有時數量太多會被拒收,要化整為零,分數次回收;她又說不少貨物由外國入口,未必可控制貨物使用膠膜量,亦明白部分貨物如樽裝油有需要使用較多包裝保護。
工廈物管:有放大桶供回收 一日兩爆
該工廈物管公司、夏利文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助理物業經理何小姐表示,該廈以往除放置三色桶亦有提供俗稱660(容量660公升)的大型垃圾桶供回收包裝膠膜,但膠膜體積大、重量輕,「幾乎日日爆滿,有時一日爆兩次」,認為綠領行動提供大型鐵籠回收膠膜,以及每周安排車輛收集一次有助鼓勵租戶參與回收,又說未來落實垃圾徵費,亦會做好分類回收以減輕徵費成本。
倡物管分析廢物 政府助增設施
綠領行動估計,一般工廈每周收集一次包裝膠膜,約重50公斤,若使用垃圾收費指定膠袋,會入滿約6個最大型亦即100公升的專用袋,若按袋收費,成本約66元,每月264元;若工廈有物流倉租戶,每日「塞爆」兩個鐵籠,購買指定袋的成本變成每日66元,一個月接近2000元。
黎倩婷說,每間工廈的垃圾費視回收量而定,綠領行動建議落實徵費前,物管公司應自行做詳細的廢物審核,了解廢物種類及重量,並制訂合適回收及減廢方案,政府亦應提供資助予物管公司,並協助設置回收設施。
環署:已再批款試現場壓縮膠膜
環保署表示,就個別較小規模的工商業運作例如寫字樓,環保署已推展「工商業廢物源頭分類計劃」,以提供回收推廣及支援,截至去年12月,全港共有960多幢工商大廈獲派發2500多套回收桶。另外,回收基金於2019年批出約700萬元予綠領行動,為工商大廈產生的廢塑膠提供了收集及運輸等服務,最近再批出約700萬元,試驗在工商大廈設置小型打包設備,在現場壓縮包裝膠膜,以更有效回收,試驗為期30個月,並將於短期內展開。
明報記者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