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壓力持續時間愈長 對心理健康損害將更大
學者籲須保持康樂活動充足睡眠
【明報專訊】就在6周之前,因為很多人都已經接種了2針疫苗,新冠肺炎患者數量正在減少﹐許多人都還在興奮地擬定假期旅行計劃或聖誕、新年的聚會之際,世界衛生組織卻在11月26日宣布,又多了一種變種病毒,然後病毒就席捲全球。
許多人當時覺得自己千辛萬苦地從一個泥坑爬出來,卻又掉進一個更大、更深的泥坑,令他們失去希望。而心理健康專家則一再鼓勵,希望依然存在。
西門菲沙大學的64歲創意寫作老師卡斯珀(Claudia Casper)接種了加強針後﹐以為萬事大吉,原本要在溫哥華的家中邀請22人來舉行盛大的聖誕派對。隨着Omicron消息的發酵,派對邀請人數減至10人,而且都是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士。
但在聖誕日當天,卡斯珀的丈夫感到極度疲乏,像是感染了新冠病毒一般,此時離客人到達只有1個小時,但夫妻倆只好立即給所有人打電話取消聚會。
卡斯珀說﹕「在這一刻,你只想停止對任何事物的渴望。」
心理健康專家說,壓力持續的時間愈長,對人們心理健康的損害就愈大。多倫多大學精神病學教授麥金泰爾(Roger McIntyre)亦稱,新冠疫情成為日常的、不可預測的惡性壓力,對人們的大腦產生生理影響,令人感到缺乏動力和挫敗感。
而如果壓力消除,心理疾病就會痊癒。可惜Omicron的出現令壓力再次降臨,大家的心理狀態已經從「如何渡過這個難關」,變為「疫情何時才能結束」。麥金泰爾教授對此非常擔心,認為「它說明了一種潛在的恐懼,即這種狀況會一直持續下去。」
他建議大家盡量強迫自己動用自身的能力,以保持對自己和環境的能動性。「你必須為自己規定享樂活動,必須為自己規定認知活動,必須為自己規定身體活動。此外還要有充足的睡眠,充足的體育鍛煉,在飲食和飲酒方面要控制。」「你對自我控制水平的評價愈高,你生活中的壓力和焦慮水平就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