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獲全球首個認證 氣球升空3萬米 觀測風雲百年
【明報專訊】香港天文台今年6月成為全球首個獲世界氣象組織認證的百年高空觀測站。天文台科學主任林學賢表示,位於京士柏的觀測站數十年來風雨不改,每日兩時段分別將一個探空氣球放上3萬米的高空,除了高空觀測,收集的氣象數據亦會輸入電腦,以數值預報模式計算未來9天天氣。林稱,科技日新月異,現今已有其他遙感技術觀測高空天氣,但始終不及把傳感器放上3萬米高空收集數據實在及準確。
早年人手放 04年自動化
林學賢表示,自1921年起,天文台已於尖沙嘴總部施放測風氣球,直至戰後尖沙嘴一帶迅速發展,建築物愈來愈多,天文台於1951年在總部以外約1公里的京士柏山丘上建立高空氣象觀測站,一直運作至今。施放氣球技術數十年來多次「升級」,由最初人手施放,到2004年引入當時全亞洲首台自動施放氣球裝置,進入自動化時代;連繫氣球升空的「探空儀」技術亦不斷改良,由百年前以人手在地面以經緯儀追蹤氣球,到1949年引入無線電探空系統傳送高空氣溫、濕度及氣壓等數據;直至1997年探空儀使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測風技術,收集的數據愈來愈多,亦更準確;探空儀重量則由百年前約1.2公斤,降至現時約80克,重量大減逾九成。
全球同步放波蒐預報原始資料
林形容,「(放波)是一項幾神聖的任務」,現時天文台會於早上8時(即格林威治時間凌晨0時0分)及晚上約8時與全球百多個高空氣象站同步「放波」,收集的數據經世界氣象組織系統,向全球氣象單位發放,是電腦數值模擬的最原始資料,未來數天天氣預測全靠這些資料。他說,現時每個氣球的成本約2000元,打風會加密施放次數,例如8號風球會增至每日4次;翻查資料,1940年代每次「放波」成本為160元,好像較現時便宜,但較當年一個「白領」打工仔百多元月薪還高。
由2017年起,世界氣象組織透過認證機制,表揚世界各地維持優質氣象觀測,並妥善保存歷史資料數據的氣象站。至今全球約有300個具百年或以上歷史的觀測站獲認證,京士柏的高空觀測站是其中之一,亦是全球首個高空觀測站獲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