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擴港人灣區求醫資助範圍 港大深圳醫院試點
【明報專訊】《2021年施政報告》提出建構「北部都會區」,促進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特區政府期望進一步便利大灣區港人就醫,未來會研究擴大資助範圍,以港大深圳醫院為試點。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稱,現時港府資助在粵的醫管局病人到該院覆診,建議未來可涵蓋住院及內窺鏡服務;該院亦可為公立醫院病人提供磁力共振(MRI)服務,協助醫管局縮短輪候時間。
因應新冠病毒疫情,政府去年推出支援計劃,資助身處廣東的醫管局病人,到港大深圳醫院指定專科門診或普通科門診覆診。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政府希望便利在大灣區工作或退休的港人接受醫療服務,會研究擴大資助範圍,繼續以港大深圳醫院為試點。
醫管局本周一(4日)與港大深圳醫院簽署新一份為期3年的合作協議,促進雙方在醫院管理和醫療服務的交流與合作。醫管局主席范鴻齡說,政府資助港人患者在港大深圳醫院覆診,是加強港深醫療服務合作的最佳例子,期望日後可開展更多跨境醫療合作項目。
盧寵茂:患者冀涵住院及內鏡服務
盧寵茂表示,要令港人安心在大灣區養老,需解決醫療問題,他說綜合病人意見及經驗,患者期望政府可擴展資助覆診計劃,涵蓋住院及內鏡服務。他稱參與資助計劃的在粵港人平均年齡為63歲,最年長為101歲,舉例如患者要緊急割盲腸,在疫情下難返港,若無法承擔逾1萬元的醫療費,患者往往不知所措。他認為,資助計劃覆蓋住院和內窺鏡可便利部分急症病人,毋須趕返港求醫。
倡資助公院病人赴深做MRI
稱達港水平 提供英文報告
盧又稱,隨着大灣區往來日增,該院可協助紓緩醫管局服務壓力,建議資助公院病人到該院接受影像服務,例如MRI和電腦掃描。他說,該院輪候MRI僅7至14天,儀器及人手達香港水平,亦可提供全英文報告,相信有助縮短醫管局輪候。據醫管局文件,截至今年3月,整體非緊急患者輪候MRI時間為124周,九龍中為重災區,需等189周。
籲加強合作 促進兩地醫學培訓
此外,盧寵茂表示港大深圳醫院有大量病症,可助醫管局培訓醫生。他舉例,該院每年會有100至200個「玻璃骨」患者,但在港相對罕見;該院推行修復唇顎裂的慈善項目,3日可為60個患者做手術,而本港做相關手術最多的醫院,每年不足20宗個案。他期望雙方可繼續加強合作,促進兩地醫學培訓。
(2021年施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