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女權發展恐盡喪 阿富汗女性續打未完的仗

[2021.09.20] 發表
本月3日,喀布爾有婦女上街,爭取女性受教育、就業乃至入閣等權利。(法新社)
阿富汗早在1920年代推動現代化改革,並在喀布爾創立首間女校,但女性權利長年在改革和保守派之間拉鋸。圖為1962年,喀布爾的醫學院內的女學生和女教授。(法新社)
阿富汗塔利班政府月初上場後,即加強管制示威,過去數周亦有女示威者稱受到鞭打和辱罵。圖為本月8日,喀布爾有塔利班成員被拍到當街用棍毆打女示威者。(路透社)
阿富汗2004年的憲法列明男女享有平等權利,但基於社會風氣保守,不少婦女仍恪守嚴格的穆斯林衣著要求。圖為2014年喀布爾有身穿罩袍的女性投票選總統。(法新社)
杜拉尼(白頭巾者)成立非牟利組織「學習」(LEARN),工作包括建立可離線使用、內置閱讀材料的應用程式,並走進偏遠鄉村,向失學女童提供電子設備助她們學習,圖為「學習」2019年發布的照片。(網上圖片)

「昨天哀悼過我的國家,那一切美好的時光,今天我們回來奮鬥,直至得到本該屬於我們的東西,包括女童的一般教育權及婦女工作權。」

阿富汗武裝組織塔利班上月控制首都喀布爾後,23歲的杜拉尼(Pashtana Durrani)在社交平台寫道。她在阿富汗推動女童教育,跟許多女權人士一樣,在塔利班回朝後開始在國內躲藏。

阿富汗變天令當地女性權利再受全球注視,焦點往往卻落在男性主導的政權或西方影響。

本報透過聯絡杜拉尼及一名前阿富汗婦女事務部官員,盼探討阿富汗女性在這20年國家轉型的角色,以及她們這場「未完的仗」如何打下去。

廿年教育轉型 造就新一代女性

29歲的賈利勒(Hosna Jalil)今年6月卸任阿富汗婦女事務部副部長,赴美攻讀碩士,塔利班上月中攻進喀布爾時,她不在國內。她心疼自己認識的女權人士都急於在網上刪除數碼足[,「刪除她們過去廿年達到的事」。儘管擔心個人言行可能牽連她認識、仍身處阿富汗的人,但她慨嘆只有自己這種身處國外的人,仍可為「那些刪除數碼足[、因生命受威脅在躲藏的人發聲」。

塔利班在1996至2001年執政時,奉行嚴格保守的伊斯蘭教義,禁止女性工作或上學,外出須有男性監護人陪同並穿上罩袍,犯禁者遭公開施行鞭刑的場面並不罕見。賈利勒2001年時只有9歲,住在中部城市加茲尼。她自言較幸運,塔利班執政時仍可到清真寺讀宗教書籍,當時有西方非牟利組織秘密推行社區教育計劃,讓她們在清真寺看普通書籍,知道塔利班快來巡查時,就立即將書藏起;塔利班倒台後,女校逐步開放,「我們終不用為接受社區教育計劃擔驚受怕,可像世界各地的孩子一樣穿校服上學,那是我生命最美好的其中一天」。

她憶述最初的學生由9歲至40多歲都有,「現在回想起,我覺得是個美好的混合,大家都非常渴求知識,對部分人來說,上學可能無助就業或進入高等教育,因為已經太遲,但她們仍想學習」。她在國內讀至碩士,跟一些同輩都是家中近代首批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

城鄉發展不均 地方NGO減差距

阿富汗2004年制定新憲法,列明「不論男女,阿富汗公民在法律前均享有平等權利和義務」,教育轉型可謂最顯著改變之一。美國國際開發署統計顯示,阿富汗學生數量由2001年的90萬名男學生,到2020年增至950萬人(同期全國人口由2100萬增至近3900萬),當中39%是女性。不過另邊廂,針對女校的襲擊不時發生,大多無組織認責,例如今年5月喀布爾女校遭炸彈襲擊,至少90死,當時政府指控是塔利班所為,塔利班則歸咎敵對組織「伊斯蘭國」(ISIS)。

除了安全威脅,女性教育另一難題是其發展高度集中在城市。杜拉尼一家在阿富汗內戰時遷到巴基斯坦,她在2017年返回阿富汗,遇到住在鄉村、當時是青少年的堂表姊妹,對方未曾上學,雖然識字但理解能力較弱。她協助對方閱讀並報讀學校時,驚覺在故鄉女童受教育的機會依然有限,於是她翌年到坎大哈讀大學時,決定休學一年並成立非牟利組織「學習」(LEARN),工作包括建立可離線使用的應用程式,內置達里語和普什圖語的閱讀材料。她與成員過去3年走進偏遠鄉村,向失學女童提供電子設備,盼助她們透過該應用程式學習並保持聯繫。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去年的文章指出,阿富汗估計有76%女性住在鄉村。不少鄉村多年來受政府軍、塔利班及地方武裝勢力相互傾軋之苦,未受惠於社會發展,針對女性的肢體及性暴力依然猖獗,亦存在「名譽殺人」(即只要婦女的行為被認定為有損家族名聲,例如被強姦、拒絕指定婚姻等,均可能遭親人殺死)和童婚等問題,遑論興建學校。賈利勒稱,基於安全考慮,過往國際援助大多以有外國軍隊守衛的城市為中心。她稱自己擔任婦女事務部副部長期間,有特意將焦點放到鄉村,例如向針對婦女暴力較嚴重的省份投入更多資源,「平衡過去廿年(發展)的失衡」。

就像杜拉尼一樣,一些阿富汗女性和地方組織在鄉村默默耕耘,但隨荈藃Q班回朝,不少人被迫逃亡,組織運作大受影響,如《紐約時報》本月初報道,非牟利組織Women for Afghan Women多年來在全國設立32個庇護所,保護受虐婦孺,但因塔利班滋擾和安全憂慮,庇護所無法如常運作,重挫本已脆弱的婦女服務。

舊政府女性代表增 難改社會保守

阿富汗女性在過去廿年,甚至更早之前爭取權利(見另稿),一大難題是社會根深柢固的保守思想。當地女性權益受國際社會關注,但難言在國內能否獲同等重視,如聯合國婦女署等組織2019年初公布的民調顯示,三分之二的阿富汗男性受訪者認為「阿富汗女性享有太多權利」。

過去20年塔利班失勢期間,女性在阿富汗公共領域得以佔一席位,例如2004年憲法規定,下議院有27%議席預留給女性,與現時美國國會的女性比例相若。截至去年,阿富汗有21%公務員為女性,16%女性是高級管理層,賈利勒是其中之一。2018年,她以26歲之齡出任內政部副部長,是阿富汗首名出任內政部高級職位的女性,當時引起輿論熱議。

儘管女性代表增加,但在社會保守風氣下,她們實際話語權仍有限。賈利勒指當時每天都受到騷擾、被質疑靠不道德手法上位,其權力亦不及同級的男性副部長,但她認為一切都值得,盼自身經歷打破玻璃天花,鼓勵其他女孩將目光放遠。她的工作包括提高執法部門的女性比例,直至今年初轉到婦女事務部。她認為改變需時,但確實一步步取得進展。

隨荈藃Q班復辟,早期[象顯示上述進展恐化為烏有。塔利班在談判以至現時臨時政府內閣都沒有女性代表,賈利勒曾任的婦女事務部不復存在,昔日負責執行嚴厲伊斯蘭教義的「懲惡揚善事務部」捲土重來,女性公民權利仍是未知之數。

塔利班漸見「反口」 廿年進程恐白費

談到阿富汗這廿年的變遷,賈利勒僅重複說了兩次:「一切都沒了。」她直言若外界相信塔利班所說的一切,「是他們自行選擇被塔利班操縱,但身為在塔利班統治下度過童年的人,我不會相信他們」。自塔利班重新掌權以來,杜拉尼是少數在國內公開接受國際傳媒訪問的女權人士之一,她多次質疑塔利班的承諾只是做給傳媒看,促領導層明確交代女性權利,又擔心一旦國際傳媒的注意分散到其他議題,塔利班就會故態復萌。

就茪k性工作和學習的權利,塔利班曾稱女性可以在伊斯蘭教法許可的範圍內工作和讀書,但如何落實令人懷疑。塔利班表示女性可戴頭巾工作,毋須穿罩袍;只有出門3天或以上才須男性監護人陪同;女性可入讀大學,但男女須分班,被問及女性師資不足的問題,高官則稱可用布簾分隔或科技解決。據塔利班教育當局發給私立大學的指引,他們要求女學生戴上全臉面紗(niqab),但本月初大學開學時,不少相片顯示女學生只戴頭巾。

其他[象卻令人憂慮,塔利班官員迄今只明確建議女醫護返回工作崗位,應對公共服務瀕臨崩潰的問題,另一高層上周初更稱女性不應獲准跟男性同場工作,被質疑如果落實,將變相禁止女性工作。無國界記者8月底發表報告,估計喀布爾700名女記者中,只有不足100人重返工作。

阿富汗戰爭告終 女性抗爭拒結束

美國上月底完成阿富汗撤軍,象徵將近20年的阿富汗戰爭告終,但對許多阿富汗女性來說,她們的抗爭並未結束,尤其是在自由度較大的環境下成長的一代。喀布爾等數個主要城市近日接連出現女性主導的小型示威,要求平等權利和讓女性加入政府,但大多遭塔利班迅速驅散,有女示威者稱被塔利班成員鞭打和辱罵。臨時政府本月8日開始運作後,即禁止未經批准的示威,令女性提出訴求更見舉步維艱。

身為大學生的杜拉尼截至上周仍未能返回校園,她在過去數周與「學習」成員用電話保持聯絡,希望盡快將更多女童納入其電子教育計劃,並繼續在網上募資,盼維持組織運作。賈利勒就認為,國際社會仍有巨大財政影響力,可向塔利班,甚至是被指支持塔利班的巴基斯坦施壓,但質疑國際社會不願這樣做。她誓言會返回阿富汗,「國家是我的身分,我永不會放棄我的身分」。

更多國際要聞
晶片短缺 全球汽車減產逾940萬輛
環球疫情持續,令美國及亞洲等地的晶片供應商難以應付積壓的訂單。全球物流受阻,也為供應鏈增添障礙。據內地媒體《第一財經》上周報道,多家汽車公司... 詳情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的數據顯示,7月及8月的歐洲新車註冊量,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24%及18%,是2013年歐債危機結束以來最差的表... 詳情
西班牙火山噴發 急撤5000人
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拉帕爾馬島(La Palma)於當地時間周日(19日)下午發生火山噴發,發生噴發的坎布雷別哈火山(Cumbre Vieja... 詳情
美國國防部和軍方上周五終承認8月底撤兵阿富汗前最後一次空襲,未有命中任何恐怖分子,卻誤殺了包括7名小童在內的10名平民。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 詳情
美英澳三國上周成立印太安全同盟「AUKUS」引發的澳洲潛艇訂單風波尚未平息,澳洲總理莫里森和防長達頓昨日續為決定辯解,但承認理解法國為何感到...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