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金句:肯學等於好學?
【明報專訊】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
◆語譯
孔子說:「君子吃不求飽,住不求安,勤勉做事,說話謹慎,接近有德行的人來匡正自己,這可說是好學了。」
◆出處和背景
這句話出自《論語》的首篇〈學而篇〉。〈學而〉主要討論「務本」(基礎)的道理,例如學習、孝悌和習禮等,引導初學者踏入「進德修業之門」。孔子素有「萬世師表」的美譽,他的畢生成就,來自他好學的態度。一部《論語》,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嘉言美行,當中他向弟子反覆申明的,正是一種好學的精神。
◆內容分析
本章主旨是談好學。學習,在孔子眼中,既是求知識,也是學做人,學做事,而稱得上好學,必須具備以下五個條件:
(1) 食無求飽:放下欲望,確立目標;
(2) 居無求安:不圖安逸,積極進取;
(3) 敏於事:做事勤快,不作拖延;
(4) 慎於言:說話審慎,謹小慎微;
(5) 就有道而正焉:從師學習,好問求真。
◆應用與感悟
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皆因人類懂得學習、能辨別是非。好學讓我們探尋知識,也讓我們不斷鑽研學問,過程無論有多艱苦,都樂此不疲。但為什麼今天有些孩子,卻不喜歡學習?因為他們被種種欲望誘惑,又或者受到惰性的影響吧。好吃懶做不也是人類的本能嗎?不過,對於學習來說,這些都是負面的因素。倘不把它們壓下去,我們就無法專注於學習。所以,一個人老是想着大吃大喝,或沉迷電玩,或終日睡大覺,又怎麼能建立好學的習慣呢?然而,他一旦專注學習,就會像着了魔一樣,不斷勤奮力學,踏實工作;討論學問也好,發表意見也好,都小心謹慎,絕不輕率。這是一種慎思篤行的學習態度。除此之外,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斷產生新的問題,好學的人會多方求教,請教老師,請教同學,以至任何可以提供指導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好學態度。同學們,你也曾擁有過這一種感覺嗎?
◆人物例子
孔子是歷史上第一個對學習探討得那麼透徹的人,他的教學也是建立在好學的基礎上。他讚美弟子顏回,因為顏回好學;他批評宰予「朽木不可雕也」,因為宰予晝寢疏懶。原來孔子幼年時已立志學習,長大後不斷向人請教學問(如郯子、老聃、萇弘等),故此學養與日俱增。有一次,葉公問子路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不懂得怎樣回答。孔子說:「你怎麼不說:老師這個人啊,發憤學習就忘記吃飯,樂於求學就忘記了憂愁,不知道快要變老了?」可見孔子不僅好學,並且在學習中獲得人生的最大樂趣。
■朱崇學:退休中學助理校長,教授中國語文、文學、歷史等科目;對中文寫作和文學創作的教與評頗有涉獵
文:朱崇學
[語文同樂 第5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