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直團隊設計 專家:包浩斯風格最具價值
【明報專訊】石澳巴士總站建築物長遠保育活化問題懸而未決,港大建築保育副教授李浩然指出,石澳巴士總站的設計是其最具價值之保育特徵元素,該建築由中港兩地第一代留學美國華人建築師徐敬直的建築師樓設計,講求簡潔實用、「功能大於一切」;李認為,若該建築物屬政府產業,保育工作理所當然由政府負責,希望古蹟辦能正視歷史古蹟的保育工作。
站名字體源自Art Deco 上世紀曾流行
李浩然稱,樓高兩層的石澳巴士總站建築物以鋼筋混凝土構架興建,上層以懸臂式建造,擁有開放式陽台,下層則為乘客候車處。他提到巴士站名的一行凸出的英文石屎字,是現稱Haarlem Deco的復古字體,源自上世紀流行的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主要用於廣告及招牌,至1950年代後期才不再流行。
他續說,該建築物沿樓梯有通風孔,是「包浩斯」建築強調的功能主義設計,陽台則是通透設計,強調空間感,「包浩斯的建築設計理念,重於簡潔、經濟、實用和量產,功能大於一切,謀求給社會大眾最大得益,因而成為建築設計主流,沿用至今」,他更形容此理念與港人文化相似,「不做多餘的事」。翻查資料,擁有拱形頂的旺角舊地標、原麥花臣球場室內場館的設計,亦出自徐敬直手筆,但該館早已拆卸。
樓梯通風孔 典型功能主義設計
李浩然指出,香港最初引入包浩斯建築概念,是在政府建築物和公共房屋設計上,平民房屋例子有1960年代初落成的彩虹h及建於60至70年代的美孚新h;公共設施有60年代初建成的香港大會堂,其設計是受德國得紹市的包浩斯校舍建築所影響,還有50年代落成的舊中區政府合署和贊育醫院;商業建築則有50年代的嘉頓中心等。
南區區議員彭卓棋認為,新巴現只使用巴士總站地下休息室,上層包括陽台等空間閒置不用等同浪費,建議部門研究能否加入展覽元素,例如開放上層讓公眾參觀、加設展示牌講解建築物歷史,亦促請當局及時保育活化,使古蹟恢復歷史原貌。他說眼見巴士總站現狀感心痛,「它不能落得如此結局」。石澳原居民陳先生形容村民對巴士總站有濃厚情感,它是石澳標誌建築物,亦為出入村民遮風擋雨,不忍見遭破壞塗鴉,如同廢墟。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