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光影:我們是大自然一分子,不是訪客——《我的八爪魚老師》
【明報專訊】人生第一次入戲院,是家人帶我看《子熊物語》(The Bear,1988),那時我才四五歲。那是以真動物在野外拍攝的敘事片,沒有人類,沒有對白,講的是一隻孤兒小熊如何掙扎求存的故事,既有風光如畫的美好,也有弱肉強食的殘酷,令年紀尚幼的我印象深刻。小時候曾夢想過當生物學家,也許就因為此片。
長大後沒有向生物學發展,但一直留意以動物為題材的影片。今天的敘事片拍攝動物,多用電腦特效取代以免傷害,如欲飽覽生生之姿,就要在紀錄片中尋。今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得主《我的八爪魚老師》(My Octopus Teacher,2020)是很吸引的題材。水底拍攝本就不易,長年追蹤、組織材料,再提煉成既富科學知識又深具人性的作品,那就更加難得了。
潛水觀察水底鄰居
這是從敘事者基格科士打(Craig Foster)角度展開的歷程。這位南非紀錄片導演自小熟諳水性,過往在沙漠拍攝非洲桑族獵人的經驗,也使他學會追蹤動物的技巧,由於個人情緒原因,也因為初當爸爸的緊張感,10年前回到幾近非洲最南端近開普敦的福爾斯灣,希望親近海洋以暢心。奇妙的是正當他迷惘之際,在這清澈優美的淺洋處,他遇上了「牠」——一隻八爪魚。起初牠以亂殼與碎石包圍自己,恍如外星人,這「奇觀」景象(他時常提到此詞,不是獵奇,而是強調生命的奇妙)引起科士打注意,從此日復日潛水觀察茬o個水底鄰居。
八爪魚的生命一般只有一至三年,卻是最聰明的軟體動物,不遜貓狗甚至靈長類,許多能力都令人驚訝。科士打稱牠為「老師」,就是因為在牠身上見證覓食、避敵、繁衍的策略,重點不是生物知識,而是「以八爪魚的方法思考」。365日無間斷的水中近距觀察,科士打完全沉浸在自由自在的環境忘卻自身煩惱,他看到的是八爪魚無人指導,壽命又短,必須快速學習一切求生技能,例如蟹與龍蝦的移動方式大異,同一種捕獵方式不管用,只能「試中糾錯」不斷變招;又如天敵鯊魚強悍兇猛,保命要鬥智也鬥力,這次死堸k生(有次更被扯斷觸手,令科士打緊張又心傷,幸好過了一陣牠也能復元),下次也要再出新招。思考、感覺、探索,是科士打時常提到的關鍵詞,我們往往常掛在嘴邊卻鮮有實踐,自然界生靈卻必須時刻在這狀態,以身體探索,用腦袋思考,值得懶惰的我們自省。
指爪觸碰互相感知
八爪魚既是科士打的老師也是他的朋友,但他從沒擅自為牠編配名字當作主人,自言他在水中學會的是我們也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不是訪客。在如詩的鏡頭底下,他以感性的口痚t上旁白,形容八爪魚有時美得像「穿洋裝的婦人,隨波搖曳、漫步」;他努力靜靜地與八爪魚建立關係,得到牠的信任,全片最靈性的畫面,就是八爪魚與他指爪觸碰互相感知,甚至爬上科士打身上像嬰兒般讓他擁抱。可是科士打也深知他倆有不能踰越的界線,即使牠被天敵追捕,再痛心也不能干擾自然法則出手阻止,而面對八爪魚之壽終,他也要學會釋懷。與八爪魚經歷了生、老、病、死的一年,科士打最後明白到為父的角色,就是緊密陪伴、適時放手。
法國先鋒紀錄短片
如果同學對同類紀錄片感興趣,法國動物紀錄片先驅尚潘勒韋(Jean Painlevm)的作品則很值得推薦。科士打在影片中經常現身說法,有如接受訪問,形式相對生硬;尚潘勒韋則充滿童趣,拍自然風物如玩魔術,更不時借動物特徵和生態隱喻世事,大家可在網上搜尋他的短片《八爪魚》(La Pieuvre,1927)與《八爪魚的愛情生活》(Les Amours de la pieuvre,1967),互相比較。日本有小六學生在暑期研究獨角仙,其發現最終登上國際期刊;同學若認真探索八爪魚,成就未必遜色呢。
.陳廣隆 - 中文教師,影評人,「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文:陳廣隆
圖:Netflix提供,影片截圖、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5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