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學者:中國崛起逆轉與俄差距 成合作挑戰
今年7月16日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周年,俄羅斯駐港總領事薩吉托夫形容,這份外交文件是中俄雙邊關係的政治和法律基礎,簽署之舉代表兩國「承擔起將兩國人民友誼世代相傳、尊重相互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責任」。中俄愈走愈近之際,西方學者要不擔心華府施壓反加速中俄合作,要不質疑中俄潛藏分歧比外界以為的大。
負笈俄國的香港學人向本報稱,中俄能否維持歐亞分工默契,以及中方經濟實力上升會否壓低俄方地位,確是雙方關係發展的挑戰。
歐亞競合微妙 有效分工存疑
正如薩吉托夫所指,中俄關係並不強調意識形態,但在戰略利益上,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王家豪形容,中俄合作最重要的戰略利益是「打破美國霸權」,構建多極世界秩序,令兩國利益獲更多保障。他形容在後冷戰位處「單極」的美國推動侵害中俄勢力範圍和核心利益的政策,例子包括北約東擴和華府干涉台港事務,因此中俄盼望聯手促成「『後西方』世界秩序」,以捍衛國家利益和保持外交獨立性。
王家豪年初跟教育大學學者羅金義發表新書《絲綢之路經濟帶,歐亞融合與俄羅斯復興》,書中以「權謀之合」描述中俄關係。
俄恐降級「小伙伴」 需謀他國同行
王解釋,中俄在地緣戰略利益有契合之處,但雙方於歐亞地區融合存在微妙競合關係,俄方「歐亞經濟聯盟」和中方「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同涉及中亞,雙方目前在該地區執行「非正式」分工——俄軍主導區域安全事務、中資推動經濟發展,「但關鍵在於上述分工能否持之有效?」
另一問題是中俄之間是否真的如薩吉托夫所言般「平等」?王家豪指出,在俄中關係史上,俄國素來充當主導地位,所以中國崛起及兩國實力差距逆轉成為雙邊關係的重大挑戰。他歸納俄國學者對這議題的三大論述:(一)俄國軍事實力和外交影響力仍勝於中國,故雙方不存在實力差距;(二)俄中存在實力差距,但中方願意遷就俄國利益,使兩國地位保持對等;(三)俄中實力愈趨懸殊,導致俄方成為同盟的「小伙伴」(junior partner),因此俄國需和其他亞洲和西方國家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