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峰會成果「勝預期」 馮嘉誠:斡旋角色尚有價值
不少分析認為,東盟一向鮮有干涉成員國內政,加上部分成員國領導人缺席,今次峰會的實質成效有限,但香港學者馮嘉誠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會議成果算比預期好,至少十國元首/代表成功直接面對面要求軍隊停止施予武力,敏昂萊亦沒有否決東盟派出特使調停衝突的建議,意味東盟未來仍可透過相關外交渠道與敏昂萊方面接觸,東盟的斡旋角色尚有價值。
「非百分百承認敏昂萊政府」
敏昂萊出席峰會是焦點之一,由原執政全國民主聯盟議員、少數民族代表等共組的緬甸平行政府「全國團結政府」要求加入不果。被問到敏昂萊的出席是否等同於東盟承認政變政權,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東盟研究主任馮嘉誠表示,此次峰會或沿用上月東盟外長特別會議的形式,東盟不會百分百表明它承認敏昂萊政府,但個別成員國可能會表明自己的立場。
被指與緬甸軍方關係密切的泰國首相巴育未有出席今次會議,改派外長參與。馮嘉誠認為,巴育避席顯然是泰國不希望向敏昂萊公開施壓,而部分領導人缺席會議,難就緬甸問題達成實質共識。馮嘉誠說,自1967年東盟成立以來,罕有一次介入成員國事務,是越南出兵推翻赤柬後,東盟在1980年代結束這場戰爭的和平談判中發揮關鍵作用,但當年事件有別緬甸當前形勢,因緬甸問題涉及內政,東盟角色較為尷尬。
共識無約束力 敏昂萊成變數
馮嘉誠認為,此次峰會的作用是東盟採取外交手腕嘗試接觸緬甸軍政府,迫使軍方就事件回應,對東盟可說是一種成功,畢竟其他大國暫時未有渠道接觸到緬甸軍政府,意味歐盟、聯合國等都承認東盟的斡旋角色存在價值。 不過,峰會提出的共識沒有任何約束力,敏昂萊會否遵守東盟共識行事是一大變數。東盟這次會議未能邀請平行政府代表參與,雖是務實舉止,但緬甸公民社會、抗爭者、平行政府相信不會輕易「收貨」。東盟未來必須繼續向緬甸多方面接觸,才能夠突顯其影響力。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