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close-up:香港製造
【明報專訊】1960至1970年代,香港製造業起飛,造就不少工作如車衣、串膠花等。1980年代起本地生產線逐漸北移,製造業漸漸式微。近年社會冒起一股「香港製造」的熱潮,本地不少設計師也強調Made In Hong Kong。設計師陳寶鋒以設計作為媒介,希望透過當代藝術首飾,探索社區、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
◆陳:珠寶設計師陳寶鋒
1. 為什麼會成立自家的首飾品牌呢?
陳:我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也曾修讀平面設計課程。本身很喜歡設計,而且我很喜歡創新。不少人覺得玉器和金器很老套,但我不認同,我希望可以在這些器具上創作新的元素,並在首飾上加工,製作獨一無二的產品,做出有故事的飾物。
2. 最讓你難忘的加工飾品是什麼?
陳:曾經有女兒帶來媽媽的玉手鐲。她的母親過世後,為取出(母親所戴的)玉手鐲,必須將它砍成兩半。當時我想與其維修它,或者用不同方法遮擋裂痕使它變得完美無瑕,倒不如呈現它的傷痕,所以當時就做了這樣的設計(下圖)。
3. 為什麼會選擇做首飾行業呢?
陳:在符號上來說,玉器象徵忠誠、愛國,新一代可能不喜歡玉器,所以在創作時我會思考怎樣改掉這些符號呢?現在很多人會用獅子山象徵現時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但我亦反思這是否象徵今天的香港呢?戴首飾某程度上是象徵身分,有自己的符號和特色,所以我希望將傳統首飾注入新的創意。當然我也在探索中。
4. 以首飾業來說,你認為香港製造與中國製造有什麼分別?
陳:我喜歡和本地的師傅合作。以前和本地師傅合作,大概需要1.5個月去做模具,1.5個月打造。他們也會分享不同的工藝技術。內地工廠則以量產為主,本地中小企業的訂單數量較少,所以本地師傅較願意接數量少的訂單及歡迎訂製產品,彌補市場的需求。
5. 你覺得香港製造業有何出路呢?
陳:我認為現時「香港製造」很依賴個人營運方法。1960至70年代,因為時代背景的原因,香港設很多工廠,但現在香港租金貴、人工高,本地難以設立工廠。要推動本地品牌,我認為年輕人可透過社交媒體、網上資源推廣品牌,讓香港品牌走出國際。以前首飾行業常到外國擺展覽,現在也會用這方法,但我認為社交媒體的推廣更重要。
6. 你認為香港製造逐漸式微嗎?
陳:不少人認為首飾業漸式微。不過,我覺得它只是在轉化中,例如以前的人需要用銅壼,所以師傅會大量製作,但現在我們需要的物品不同,自然也會減少製作。現時香港製造業的形式跟以往不同,不再是地舖、幾十個師傅共同製作,相反更偏向網店,而且學工藝較少用師徒制,反而偏向於網上學習等。
文:袁志敏
圖:受訪者提供
[通通識 第7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