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懶人包:農業園,農地完?
【明報專訊】位於新界北區古洞南蕉徑的農業園工程於2020年10月2日展開,涉及費用逾1.7億元。長春社發現工程破壞部分農地,質疑工程雖是暫時性質,但已對農地表土造成即時傷害,擔憂日後農地難復耕。
選址古洞南 先築道路基建
政府選址新界古洞南一組約80公頃農地建立農業園,由漁護署管理,以促進本地農業科技管理,提升生產力。按土木工程拓展署資料,農業園第一期工程包括約7.5公頃的土地平整;排水、排污、灌溉、供水、公用設施等基礎建設;基本留宿和農耕儲物設施;以及約900米的通道和行人路,預計2021至2023年分階段完成。
農地現車痕 憂「先發展後修復」
長春社早前到農業園工地觀察,發現該處有多條由石料鋪設的臨時工程車路,但在沒鋪石的農地發現車痕,懷疑有工程車在指定車路以外的農地行走;又發現有用作復耕的農地被堆上逾1.2米高的石料,亦有農地被鋪上瀝青放置貨櫃、工程車等作臨時工地。長春社稱表土內的有機物對農業活動和生態系統非常重要,擔心政府以「先發展後修復」原則辦事,而不是先減低工程對農地和環境的影響。
政府3月底決定暫停工程,長春社4月初表示,政府承諾將移走現時的臨時通道、用作復耕農地上的碎石,復修農地時會改良及保養泥土,考慮將非農耕土地的表土移到需復修的農地上,未來會考慮鋪設較大型的石屎板代替碎石,供工程車出入農地時行駛。
按作品重量評估達標否 農戶批荒謬
漁護署助理署長馬惠忠2019年表示,首期農業園地租會按市價制訂,每「斗種」(約7260平方呎或675平方米)年租約1000元,以本港每個農戶最少佔地3斗種才可維持商業營運計算,年租約3000元,強調是可負擔水平。首期農業園除了提供7公頃農地,亦會興建40間臨時留宿設施及80個儲物設施供農戶租住。蕉徑長瀝關注組表示,蕉徑不少農友難以接受政府以宿舍取代耕住合一,另外擔心政府設下的生產指標以重量為評估標準,認為大大限制農友種植農作物品種。在蕉徑「土生土長」的農戶譚偉文批評以重量評估農戶是否達標是荒謬,指租戶透過種植蘿蔔及番薯等低價但重量較高的農作物已可達標,但他種枸杞,即使售價昂貴但重量輕,反而可能不達標,他認為應以其他標準如貨值去評估農戶是否正常耕作。
◆Quicktake
.政府於新界古洞南設立農業園,望促進本地農業科技管理,提升生產力
.長春社發現農地工程不理想,擔憂工程對泥土帶來重創;政府承諾會糾正問題,並改善農地泥土
■想一想
農業園如何推動本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今日明報新聞(港聞、中國、國際):bit.ly/3ntGbjZ有效期30日
[通通識 第7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