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新書述六四「軍隊清場武力驅散」 支聯批淡化血腥鎮壓 劉智鵬:字眼合適
【明報專訊】中三級學生明年9月開始必修中史新課程,課題橫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97年香港回歸後。翻閱「導師出版社」供教師參考、未推出市場的《中國歷史新世界》三下教師用書,收納六七暴動和六四事件。提及六四時,課文描述「中央與學生對話失敗後,至6月4日凌晨,政府下令軍隊進行清場,以武力驅散示威學生和群眾,運動最終平息」。
提六七暴動「放炸彈人心惶惶」
教育局2017年就中史(中一至中三)修訂課程大綱諮詢時,官員被問及六四、六七暴動等議題是否納入課綱,官員曾以「雞毛蒜皮」比喻,稱毋須將各項史料加入教科書,其後承認用詞不當。
翻閱學校收到的導師出版社中三課本《中國歷史新世界》,內文有篇幅提及兩事。在「建國以來內地與香港的關係」章節,從社會、經濟、政治等角度看內地1950至70年代政局對香港影響,包括引發六七暴動,以「衝突後來愈演愈烈,示威人士更開始在鬧市放置炸彈,市內人心惶惶」形容(見圖)。
附註六四死傷說法「數人至逾萬」
「改革開放政策」章節有一頁「六四」內容,配以學生於天安門靜坐相片,附註標示六四死傷人數「歷來說法有頗大出入,由數人至逾萬人不等」,並引述國務院在1989年6月6日說法,約近300死,7000多人傷。
李卓人:教師憂「篤灰」不敢補充內容
支聯會主席李卓人認為,課文描述和死亡數字等是試圖淡化血腥鎮壓,他稱課文內容「中央與學生對話失敗後,之後武力驅散」,鋪排似是「中央很有誠意對話解決」,而「驅散」字眼亦很中性,沒有反映是用了極端武力,內容亦無提及「開槍」、坦克車等字眼。李卓人稱,不論新舊教科書都是採用「淡化」論述,未有將真相全面呈現,然而學校及教師以往尚有空間組織六四教育活動,如邀請「六四舞台」到校演出、安排講員到校分享等,如今教師憂被「篤灰」,壓力增加,不敢在課堂補充內容。他稱,「六四在學校已是禁忌」,今年未收過有學校預約參觀「六四紀念館」。
劉:中三不用升至政治國家高度思考
嶺大歷史系教授劉智鵬稱該書提到在天安門「軍隊清場」、武力驅散等,認為這些字眼描述六四合適,屬事實陳述,「幾合理、深淺合適」,不會引起太多「不必要的猜想」。至於課本正文旁設「課堂討論」問題「中央處理六四手法惹來國際社會的譴責,事件對中國發展造成什麼影響?」他認為影響分國家內外層面,比較複雜,要論「造成影響」,可能今天都未「結案陳辭」;又說中三程度應深入淺出,而非「抬高歷史去政治、國家高度去思考」。
課本最後涵蓋「中英談判與香港回歸」章節,提到中英雙方1979年起討論香港前途問題,1984簽《中英聯合聲明》,之後制定《基本法》、回歸,最後簡短提及2003年SARS、香港與內地簽訂《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CE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