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你知:清朝沙頭角鄉村組「十約」 深圳設墟巿
【明報專訊】昔日新界鄉村為了加強聯繫,組成「鄉約」,清道光年間(1820至1850年),沙頭角成立了十約,每逢農曆初一、初四、初十有墟市,位於深圳墟,即現今深圳羅湖區老街一帶。慶春約是十約之一,其他鄉約包括自成一約的蓮麻坑,以及由十多條鄉村組成的南約,包括烏蛟騰、涌尾、苗田仔等。
至於港人熟悉的荔枝窩,與另外6條村組成慶春約,均為客家村,村民姓曾或姓黃,文獻記載姓曾祖先來自山東,於1661年於梅子林定居;至於黃氏家族則由明末武將黃維興南下與梅子林的曾起友在荔枝窩建村;後來荔枝窩人口增加,村民遷到附近建村,包括鎖羅盤、小灘及牛池湖等。
小瀛故事館是漁護署的《同根.同源》項目,繼吉澳、鴨洲及滘西洲後,在荔枝窩設立的第4間故事館,已於上月開放,故事館展覽內容主要來自村民提供的口述歷史資料和他們捐贈的文物,透過慶春約及7村簡史、小瀛學校、 太平清醮、農耕與貿易等四大主題, 向遊客介紹其歷史文化和生活環境, 讓昔日鄉村面貌重現眼前。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