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商家明星KOL推波助瀾 望分杯羹
【明報專訊】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方可成對本報表示,經過多輪類似事件,中國社交媒體已形成一個「生態系統」:每到此時,黨媒、市場化媒體、商業機構、明星、KOL都會很快有反應,作出迎合網民同時政治上安全的表態,議題的升溫也給他們帶來關注度和流量,「參與和推波助瀾的人非常多元化,很多人在利用民族主義話語,希望從中分一杯羹」。
2019年,多個奢侈品牌因T恤標註香港為「國家」遭內地網民抵制,之後紛紛發道歉聲明。
料關注度淡去後事件不了了之
今次對象變成大眾消費品,方可成認為,雙方大概會在關注度淡去後不了了之,「看不到一個很妥當的結束方式」。品牌若道歉,將影響更龐大的西方市場,但在中國牽涉的利益太多,又不太可能退出,「但之後這些國外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是否會逐漸下降、國產品牌是否藉機發展得更好,逐漸形成一個『內循環』,是有可能的」。
有業內人士對《財經》指出,和中國市場有關的跨國企業都要在總部和中國方面做利益權衡,在中西方意識形態衝突加劇時,商業去政治化變得如履薄冰。「紅星新聞」引述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賈春陽稱,西方抵制新疆棉花的真正意圖,很可能是為了打壓中國棉花及棉紡織業,以服務本國棉花及相關產業。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