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看通識:大熊貓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各國經濟大受打擊,英國蘇格蘭皇家動物學會陷入財困,該學會負責管理的愛丁堡動物園(Edinburgh Zoo)考慮不再向中國租賃大熊貓「甜甜」和「陽光」,牠們每年的租賃費用高達100萬英鎊(約1083萬港元)。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中國政府過去數十年致力保育熊貓,包括將熊貓借給外國動物園,把收到的「租金」重新投資在保育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於2016年將大熊貓由瀕危級別調低為易危。
野生大熊貓野外求生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2020年9月於內地《光明日報》撰文指出,人們常誤解大熊貓不太具備野外生存能力,以及面對繁殖障礙。不過,北京大學等學者發現,在荒野中生活的大熊貓跟平日在動物園所見的圈養大熊貓習性截然不同,猶如另一物種,例如具熊科動物特有的兇猛性格、強壯的力量,在每年3月、4月間,熊貓更會為爭奪交配權而互相攻擊。
野生大熊貓數量大減,主因是大熊貓對於人類活動相當敏感,人類活動破壞野生大熊貓的棲息地,直接影響野生大熊貓的生存,如中國秦嶺和岷山之間數百公里的森林和濕地被開墾成農田、村莊和城鎮,身處秦嶺的300多隻熊貓或被迫遷徙。
自然保護區保育不同動物
內地有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受保護的大熊貓棲息地面積達258萬公頃。大熊貓保護區同時也是金絲猴、羚牛、豹等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保護區同時保育牠們。此外,保護大熊貓亦有利當地社區發展,實現更長遠的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例如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同時保育當地的森林和水土;在四川等地,大熊貓棲息地社區有利村民發展中藥種植和新式養蜂產業,綠色種植產品更可於大超市專櫃出售,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育互惠互利。
熊貓外交大使
「熊貓外交」指中國向境外贈送或租借大熊貓,藉以增進友好關係的外交方式。著名的熊貓外交為1972年美國時任總統尼克遜訪華,中方贈送美國兩隻大熊貓「玲玲」和「興興」,兩隻大熊貓於美國大受歡迎。德國柏林動物園2019年8月31日誕生兩隻大熊貓,柏林動物園稱根據中國習俗,新生兒在百天時取名為「夢想」和「夢圓」,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表示名字意味「美夢成真」,並寄託對中德兩國友誼的祝願。
不過,新冠疫情打擊動物園的收入及阻礙竹子的運送,加拿大卡爾加里動物園2020年5月宣布,因疫情影響新鮮竹子的供應鏈,不得不將大熊貓「大毛」和「二順」提前送回中國。
■概念化
瀕危物種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自1964年開始編制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提倡保育瀕危物種。因數十年來保育有功,大熊貓數量回升,並由「瀕危」(Endangered)級別調低為「易危」(Vulnerable)
可持續發展 中國的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不但保育瀕危物種,並保育當地水土,以及有助周邊社區經濟發展
軟實力 中方向外國贈送及外借大熊貓之舉動,有「熊貓外交」之稱,亦是中國行使軟實力、促進中外友好的象徵之一
[通通識 第6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