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fun一fun:滑板是奧運項目
【明報專訊】滑板向來是街頭文化之一,故此有人認為滑板不是運動,但滑板是否真的不能成為運動?成為運動後的滑板不再是街頭文化嗎?
Fack Check:滑板是運動項目
2016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宣布在東京奧運新增滑板項目。達達說:「你不能不承認它是運動,因為這已經是東京奧運項目之一」。達達續強調:「你可以繼續用街頭形式去玩滑板,但你不能否認滑板的確是運動」。
街頭滑板vs.滑板運動
達達表示,滑板於1980年代從美國傳入香港,「當時傾向街頭文化,到1990年代及2000年開始多人接觸,不過仍是街頭文化」。現在無論是以街頭形式,還是運動形式玩滑板,達達認為兩者並無衝突,都是表達的方式,就如打籃球,「有街頭籃球、NBA、奧運形式,看你喜歡哪類」。他說街頭滑板講求自我挑戰,「滑板愛好者透過觀看影片,自行模仿、摸索片中動作,不斷練習挑戰」;運動則涉及肌肉鍛煉,「做多點熱身運動,避免受傷,或透過運動科學分析滑板動作」。
達達續說,美國大部分街頭滑板手都會成為滑板運動員,「運動員有機會入選國家隊,亦可贏比賽賺錢」。街頭文化並不着重滑板比賽,「只是純粹玩和挑戰自己,希望可以做到特定動作」,比賽講求選手的穩定性及技術難度,街頭滑板則着重做到動作的一瞬間,或能否在某場地做到某一動作,「可以試100次也沒有問題」。
◆知多點
奧運滑板項目
奧運滑板項目,有公園賽(Park)及街式賽(Street)兩項賽事。在公園賽,選手有4次機會,要在大約45秒於碗池,即形狀像一個大湯碗的場地,做出不同動作,評判根據動作連貫性、風格、難度、數量,衡量整體表演給分數,分數最高者勝出。
街式賽分兩部分,在第一部分Run,選手有兩次機會,於45秒在賽道滑滑板並做動作;第二部分Trick,選手則有5次機會做單一花式動作,每次機會都有一次評分。兩部分總共有7個分數,當中最高的4個得分,將是選手的總成績,成績最高者勝出。◆
善用護具才安全
2020年6月,年僅11歲的應屆滑板世界賽銅牌得主絲佳布朗(Sky Brown),在美國加州練習時發生意外,滑上坡道頂端後失去平衡,與滑板由超過5米高的跳台跌下,頭部、手部多處骨折,送院時昏迷,幸手術後清醒,並繼續以奧運為目標。
為減低受傷風險,我們玩滑板時需做足防護措施,戴上保護裝備例如頭盔、護膝、護腕、護踭等,還有護臀保護臀部。戴上保護裝備並不代表百分百能避免受傷,達達說,我們更重要的是懂得跌倒,才能發揮裝備的功用,「保護裝備主要避免我們八至九成的受傷,但你不懂得運用,如跌倒時太緊張,握實拳頭,向下擦,就用不到護腕」,正確姿勢是手掌像擊掌一樣張開,才能使護腕中心的硬膠作出保護。
跌倒是無可避免的,「踩滑板一定跌,就算是全世界最厲害的選手都會跌」,所以我們便需把握跌倒時的1至2秒時間,及時做出反應,「否則就會『啪!』,很痛」。要減少傷害,除姿勢外,跌倒方向同樣重要,「跌倒時我們必須向前傾,因為向前跌,雙眼可以看到事情如何發生,但向後跌看不到,便會比較危險」。所以,玩滑板時重心要放前,就可以避免向後跌。
是否一定要在滑板場玩滑板?
玩滑板要到滑板場嗎?達達解釋,滑板場設備例如扶手、梯級、斜坡、障礙物等,可以讓滑板手提升技術,這些設計大多源於街道,「滑板玩家也希望有安全的場地,街上有車有人,所以便把街上的設施放進滑板場內,讓他們不需在外面撞到人,或發生意外」。
他又說,由於滑板場雲集各種程度的滑板玩家,如果新手沒有教練帶領,就不懂潛規則,例如:「某位置只可以向前走,不知就裏的新手一旦反方向而行便會撞到,發生意外」。達達說初學者可在平地練習,「因為你去到滑板場,也需先練習滑平地」。不過,當然要留意該處是否准許玩滑板,例如籃球場、足球場等就不可踩滑板,記着千萬不要撞到人啊!
◆知多點
香港的滑板場
在香港,除私營機構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港九新界開設滑板場及極限運動場,讓公眾免費進內玩滑板。極限運動場使用者必須年滿8歲;12歲以下的使用者要有成人在場陪同。相關地址及開放時間,可瀏覽康文署網頁:bit.ly/2L3K1m2
■常識站
街頭文化
街頭文化是各地城市的次文化的統稱,涵蓋街頭小食、街頭時尚、街頭藝術、街舞,以及滑板在內的街頭運動等。每個國家都有其獨有的街頭文化,例如日本就有原宿文化,而為人熟悉的嘻哈文化(hip-hop)則是美國的街頭文化。
■想一想
香港的街頭文化是什麼?
■關鍵詞
滑板運動 Skateboarding
滑板場 Skateboard Ground
極限運動場 Skatepark
文:方綺婷
圖:受訪者提供
[常識天下 第2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