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拆解:最低工資 改善生活素質?
【明報專訊】圖表解讀
圖表有兩組數據,分別是「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每小時)」,以及「掙取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的僱員人數」及「其佔所有僱員人數的百分比」。圖表顯示了最低工資金額的變化,由2011年的28元升至2019年的37.5元。圖表亦顯示了掙取最低工資人數及其所佔百分比的變化,由2011年的180,600人(6.4%)下降至2019年的21,200人(0.7%)。
.掙取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的僱員人數及百分比(表)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1) 請描述圖表所顯示的兩個特徵 。 (4分)
參考論點
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每小時)上升幅度平穩,每兩年的上升幅度維持在約6.15%至8.7%。由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最低工資升幅約是7.14%;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最低工資升幅是8.33%。其後,2015年5月到2017年5月,最低工資上升約6.15%。2019年法定最低工資水平升至37.5元,較2017及2018年上升約8.7%。
另外,掙取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的僱員人數及其所佔百分比反覆下降,2019年有21,200人(佔所有僱員人數0.7%),較最低工資剛實施時,即2011年的180,600人(佔所有僱員人數6.4%)為少。雖然2013、2017及2019年的5月至6月錄得些微升幅,但數字整體皆為下降。
◆(2) 「現時法定最低工資水平能有效改善勞工的生活素質。」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8分)
參考論點
很大程度同意:
改善基層勞工薪酬
現時法定最低工資水平能確保低議價能力的勞工獲得合理薪酬。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2019年9月至11月期間,收入最低「十等分」的全職僱員平均每月就業收入,較最低工資實施前的季度累計上升65%。而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最低工資升幅約為8.7%,同期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升了5.2%,最低工資升幅高於通脹3.5個百分點。可見,現時法定最低工資水平讓基層僱員的就業收入得到顯著改善,而且「跑贏」通脹,保障勞工基本生活需求,改善生活素質。
帶來非物質層面的滿足
最低工資提供經濟誘因,吸引市民工作,提升能力感,增加生活樂趣。現時法定最低工資為每小時37.5元,如果每天工作8小時,一天有300元,對部分低學歷、低技術或退休人士而言,此報酬尚算不錯,或會吸引他們工作,讓他們認同個人有能力掙取金錢,應付生活,從而提升個人能力感。另外,工作時的點滴或會為他們帶來生活樂趣,改善精神方面的生活素質。
很小程度同意:
最低工資水平過低
現時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是每小時37.5元,仍不達職工盟一直建議的44元,無法回應基層勞工的生活需要。職工盟指出,2018年最低工資佔香港人均生產總值只有19.9%,較韓國等地佔40%以上的比例低一半,反映政府調整工資水平時過分保守。雖然政府稱最低工資升幅高於同期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基層市民可維持購買力,但有學者認為茶餐廳餐價、劏房租金升幅高於整體物價升幅,現時最低工資未必讓基層保持購買力。可見,政府未有全面考慮市民生活需要,無助改善生活素質。
基層失去就業機會
現時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或會加重僱主的經營成本,為節省開支,僱主可能削減職位,致基層勞工失去就業機會。另外,由於人手減少,在職僱員雖然得到最低工資的保障,但工作量或會加重,工作可能比以前辛苦。還有一些情况是僱主為節省成本,或會扣減員工午膳薪酬或時間,剝削勞工權益,最終無助改善勞工的生活素質。
文:李嘉慧老師
[通通識 第6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