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佔22% 置業者35歲以下跌至7%
【明報專訊】立法會秘書處昨日發表研究報告,顯示本港樓價過去15年急升近4倍,同時自置居所比率於2019年跌至49.8%,是20年來新低;其中35歲以下「年輕世代」佔整體自置居所戶主的比例,更由1997年22.1%大幅下降至2019年7.6%。報告指出,過去10年私樓單位的淨增量大多由投資者持有,年輕世代單憑工作入息難追趕樓價,置業困難令年輕世代瀰漫負面情緒,是他們感到無望的源頭之一。
自置居所比率49.8% 20年新低
該份「自置居所對香港社會經濟的影響」研究簡報指出,自置居所可培養社會歸屬感和促進社會政治穩定,為整體社會帶來明顯效益。報告指出,本港樓價在2004至19年的15年內急升3.91倍,期內自置居所住戶月入中位數升78%,反映入息脫離樓價增幅。本港自置居所比率呈「倒U型」發展,1997至2004年由46.7%C升至最高54.3%,之後停留約53%水平至2011年,其後回落至2019年的49.8%,是20年新低,至2020年第4季才回升至51.2%,但仍遠低於富裕經濟體系的60%水平。
首次置業者平均44歲
研究指出,在土地嚴重短缺和置業負擔能力下降下,青年置業困難,35歲以下自置居所比例,由1997年佔22.1%大減至2019年7.6%;相反,60歲及以上者自置居所比例,則由1997年佔21%大增至2019年41%;首次置業者平均年齡推遲至44歲。
研究亦發現,多達三分之二的本地業主於2016年全面繳清按揭貸款,他們擁有較強購買力添置額外單位作為子女的第二居所,或作為收租的投資物業,這或影響跨世代的財富分配。研究並引述一項調查顯示,約七成父母願協助子女置業,當中一半準備將自住樓重新按揭。
私樓淨增量多投資者放租
至於住戶的居所租住權分佈亦有重大變化,2009至19年公營或私營房屋租戶數目增幅最大,與1997至2008年間自置居所住戶增幅最大形成強烈對比;其中私樓單位淨增量過去10年大多由投資者持有並放租,並非自住,普通租戶單憑工資較難在物業市場與其他買家競爭,對社會流動構成連鎖影響。
研究認為政府未來10年私營房屋落成目標年均量僅1.29萬伙,低於2010至19年平均1.35萬個,料整體可供出售房屋數量與社會需求存在頗大距離。
招國偉:青年躁動原因之一
房委會委員招國偉說,有關研究反映本港樓價過高及青年住屋困難問題,相信房屋問題是近年青年躁動的原因之一,但目前土地供應嚴重缺乏,政府不應在此時為自置居所比例訂下硬指標。他說隨荂u白居二」計劃名額增至4500個,政府可研究調整相關單身配額,如由目前一成增至兩成,以增加青年置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