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光影:我的賀歲片回憶
【明報專訊】「身體健康!」這句賀辭在此兩年應該已超越了「恭喜發財」,成為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最常互訴、最想成真的祝福。普天同慶的新年長假,再度因為新冠肺炎罩上陰霾,別說出門拜年,甚至連入戲院看賀歲片的期望也勢將落空。2020年最高票房的10部香港電影,十中有四屬於賀歲片,那麼2021年呢?
農曆新年就是看賀歲片
今天的同學們未必明白賀歲片曾是香港人最重要的新年娛樂。我成長的八九十年代,賀歲片是票房保證,新年時商戶大多關門休息,街上一反常態冷冷清清的(不像如今食肆照常營業商場依然熱鬧),市民日間互相到親戚家拜年,夜奡N去看電影,戲院內人頭湧湧,院外則有流動熟食小販賣魚蛋串、炒栗子和油炸食品(後來因為衛生問題陸續被收回牌照,愈來愈少見了),還記得小時候溫室效應沒現在嚴重,新年時總是冷得需穿上厚厚的棉襖,但看過賀歲片吃過小食,感覺就溫暖很多。
主調不離搞笑合家歡
兒時家貧,不是每一年都有機會買票上戲院,許多經典賀歲片都是在電視上看的,即使題材相近,年復一年的觀賞始終不覺得悶。華人社會總希望新年一家團圓,但又有點不帶惡意的市儈之心,最大願望就是發達,「財源廣進」、「時運亨通」等賀語反映的正是這性格。親情畢竟重於財富,很多賀歲片都強調這價值觀,例如小時候很喜歡看的《富貴逼人》(1987),就講窮家庭中了六合彩頭獎,但炫富招來覬覦,講錢最傷感情,噩夢隨之而來,故就算錢財盡散,最終發現有家人相伴就是最好,依然算是皆大歡喜。這系列一共拍了兩套續集,還有多部衍生作品和姊妹作,足見其受歡迎程度。
強調一家團圓齊齊整整的賀歲片還有許多變化,像《八星報喜》(1988)和《家有囍事》(1992)同以大家庭中三兄弟的婚姻和情緣為主軸,交織出無數瘋狂笑料,主角們雖非完人,但無論是誰偏離了倫常軌道,或花心或背信,然而只要誠心改過都能重歸於好,在結局同向觀眾拜年。特別提到這兩部經典,是因為剛在1月離世的資深演員李香琴都有參演,同學們即使不認識她在粵語片年代的成就,也很可能對她一系列「xx」角色留有印象,即使戲分不多,與片中的周潤發、馮寶寶、鍾楚紅、張國榮、周星馳、張曼玉等巨星同場,仍然非常搶戲。
題材多元賀新禧
賀歲片的記憶當然不止是家庭倫理劇,像西方的聖誕檔期電影也不一定只求宗教氣氛和家庭溫馨,也有《虎膽龍威》(Die Hard,1988)等鬥智鬥力的動作片,至於香港,成龍可說是賀歲片之王,我較深印象的包括《醉拳II》(1994)、《紅番區》(1995)和《一個好人》(1997),故事背景有古有今,敘事舞台有東有西,都打得精彩刺激,不單華人拍掌,甚至能打進西方市場。又如上述的《家有囍事》,在韓國上映時更特別加插動作場面,雖然突兀但也可見昔日港產片對外的吸引力。
現今社會娛樂方式豐富,進戲院未必是唯一選擇,但賀歲片是重要回憶,始終希望能藉光影歡度新禧。近10年的香港賀歲片總是被人詬病只懂重複昔日套路,老一輩影人企圖複製舊夢,其實已追不上時代變化,「一家團圓」固然重要,「新年進步」也不應忽視,倘若今年新年戲院能重開,倒有一部賀歲片值得期待,那就是黃修平導演的《狂舞派3》,幾個主角以Hip hop文化對抗地產霸權,既有勁歌熱舞,也有呼籲改變社會的進步意義,只望我們可以早日觀賞呢。
.陳廣隆 - 中文教師,影評人,「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文:陳廣隆
圖:劇照
[語文同樂 第4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