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疫下食肆轉做外賣「搶客」 經營更難
【明報專訊】中大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曾以美食車計劃作教材,也分析過營運者的報告。他指計劃欠經濟效益,政府和營運者各有責任,例如營運者每兩周要輪替場地的做法不理想,但經營者的業務分析亦不夠周詳。他認為在疫情持續下,一般食肆轉做外賣,變相成為美食車的直接競爭對手,後者在各種限制下更難經營。
場地遠離人流 輪替場地不理想
李兆波認同場地遠離人流是計劃弊病之一,他以海洋公園為例,乘坐港鐵的遊人不可能經過美食車的位置,而為顧及食肆租戶利益,美食車不可在鬧市旺區,形成兩難;又指營運者每兩周輪替場地雖達至公平,卻非理想做法。
效不彰 稱政府營運者均有責
李兆波曾分析營運者的財務報告,認為部分業務分析做得不好。他稱美食車往往投資逾百萬,以最初兩年營運期計算,單是折舊成本,每月已4萬至5萬元,要達收支平衡,平均每日營業額需有5000元,即每月15萬元,但由於美食車定價不能太高,遇上繁忙時間,客人未必願意在戶外排隊,職員亦難以兼顧,種種原因都有礙「達標」。
他說,疫情前表現最好的美食車每月營業額亦只有17萬多元,可見利潤微薄,而疫下一般食肆紛紛轉做外賣,主攻外賣的美食車變相多了競爭者,但在地點輸蝕等因素下經營更艱難。對於政府延長計劃,李兆波認為政府有道義責任,延長計劃以減低營運者的財務成本,特別在折舊方面,但他對美食車前景不感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