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究:短期內地學習 增國民認同
【明報專訊】理工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大學生參與短期內地學習項目,有助增強其國家公民身分認同,同時不削弱他們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研究團隊建議將內地或海外交流活動納入大學正規課程,惟負責研究的理大暫任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石丹理強調活動應自願參與,「勉強無幸福」。
港人認同不削 倡交流納大學課程
研究團隊調查380名來自8間資助大學的學生,他們2018/19學年下學期或暑假參與1至8周的內地文化交流、服務學習或暑期課程項目,赴內地前後需填寫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參加內地學習活動後,認同「中國公民」身分的平均分(1至7分)由4.74分升至4.93分;而活動前後,學生均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最高,有近6.5分。另外學生亦認為,參與活動後「中國公民」及「中華民族一員」兩個身分對自己的重要性(1至10分)提高,前者升約半成至6.26分,後者則升約4%至6.75分。
副校稱自願參與:勉強無幸福
石丹理認為,從結果可見,作為香港人與認同作為中國公民並無衝突,而學生參加內地活動後「中國公民」的認同提升,他認為是好事。早前政府提出在高中通識科課程加入內地考察,研究團隊同樣建議將內地或海外交流納入大學正規課程。石丹理說,學生自願參與很重要,「自願是香港的基因,勉強無幸福」。他又認為,若中學舉辦內地交流活動,事後需做評估以檢視活動成效,「不要只靠感覺良好就認為政策有用」。
去年研究時值反修例運動,研究團隊成員、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于璐稱,原冀招募800名學生參與研究,惟去年不少內地活動因本港社運取消,亦有學生選擇不參與。于璐說,部分學生參與內地活動後沒再為研究完成問卷,她不排除他們或對內地有負面想法,但無法從研究數據看出相關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