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缺氧」遲求診 一兩天可危重 病徵不顯惡化不察 行6分鐘氣促要留意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重症患者昨再錄新高,達117人,並持續年輕化,繼無長期病42歲女患者離世,昨增一名34歲男子危殆。醫管局並留意到,部分危殆者延遲求診,感染逾一周才入院,懷疑是因初期病徵不明顯,加上疫下常居家兼少運動而不察病情惡化,出現「無聲缺氧」(silent hypoxia)現象,提醒市民即使有輕微病徵如發燒喉痛都要及早求醫,否則病情或一兩天後「插水式」轉差;倘試行6分鐘有氣促、有發燒、所居大廈有確診個案,就要留意。
增82確診37宗不明源頭 34歲男危殆
本港昨增82宗確診,包括5宗輸入,其餘均為本地或相關個案,不明源頭達37宗,佔整體45%,連續兩天錄第四波新高。重症病人方面,危殆及嚴重患者總數連續5日破百,昨見新高達117人;ICU負壓病H佔用率仍超過70%。
昨有46名確診者危殆,35男11女,年齡介乎34至87歲。昨增3人危殆,包括最年輕的34歲男子,居於葵盛西h8座5樓,因檢疫發現確診,未知有否長期病。危殆者中,60歲以下的佔逾17%,現有約3人正接駁人工肺(見表)。
增3死 長期病49歲男確診6天不治
本港疫情累計奪120命,昨增3人離世,包括有長期病的49歲男,他本身無病徵,曾到海天客運碼頭,本月8日入住亞博社區治療設施,翌日轉送聯合醫院,情G持續惡化,延至昨早、即確診後6天不治。另外,東華三院何玉清翠柳頤庭群組69歲男患者,12月4日發燒,由檢疫中心送院;73歲男子12月12日因發燒、血含氧量低入院,其後確診,一直插喉,兩人昨傍晚離世。
危殆者首周輕症 次周現「細胞因子風暴」
躺H上可打機 落H行即感氣促
醫管局臨H傳染病治療專責小組成員胡德超表示,本港有超過300名確診者曾入ICU,逾半為70歲以下。當局察覺有危殆患者最初不察覺感染病毒,感染首周有輕微咳嗽及發燒,若延遲求診,病情到第二周會演變成「細胞因子風暴」,出現肺炎病徵及發燒。
胡續說,不少危殆者起初以為自己無事,該現象稱為「無聲缺氧(silent hypoxia)」,很多病人進入病房後血氧含量只有約90%,躺在H上不察覺有問題,亦沒有氣促,甚至可在H上「打機」,但一活動如去洗手間等就感到氣促。
他呼籲市民有病徵盡早求診,「發覺自己不適不要留在家觀察多兩天,很多時病人今天氣促以為自己無問題」,往往情G會在兩天後急轉直下,形容是「插水式」轉差,即使插喉或接駁人工肺維持生命,但可能出現爆肺、細菌感染、爆血管等潛在風險。他說市民可在家自我評估,若走路約6分鐘已氣促,反映肺部有問題。
有ICU醫生表示,有病人血氧含量低過80%、兩邊肺花,聞氧中仍能與人WhatsApp,「病人唔覺有唔妥」,該情G自第三波起比較多見;但亦有患者連上廁所都感覺氣促。除了插喉,亦可讓病人俯臥以增加下肺葉的血氧濃度,爭取時間令藥物發揮效用,並避免插喉引致感染的風險。
許樹昌:氣促前會發燒咳乏力痠痛 人人戴口罩或因此難察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解釋,感染病毒後第2至第4天,病毒量會達到高峰並回落,其後兩成人會出現細胞因子風暴,病毒搞亂了免疫系統並攻擊肺部,嚴重可導致肺炎及呼吸衰竭。而如病人入院時已有肺炎,抗病毒藥效果會較差。
許續說,目前科學界沒確實證據顯示「無聲缺氧」普遍出現,亦未能確定成因。他提醒氣促前一般會發燒、乾咳、全身乏力或肌肉痠痛,籲市民勿忽略病徵。但他亦指出,目前人人戴口罩,不排除因此難察覺氣促。
至於日前離世、無長期病的42歲女子,本月3日起出現流感病徵,翌日氣促及發燒,曾到跑馬地宏德街地盤工作,當局正追查有否他人感染。胡德超表示,女死者6日到急症室時血氧含量低過90%,插喉不能維持血氧水平,需接駁人工肺(ECMO),入院首日已處方包括類固醇的雞尾酒療法。
明報記者
(疫情第四波)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