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局函中小學:首要培育守法同理心 有校長稱一直有教 以反修例推論欠守法意識「不通」
【明報專訊】經歷去年反修例事件,新一份《施政報告》稱部分青年守法意識薄弱。教育局昨致函全港中小學,將「守法」和「同理心」加入為首要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引述課程發展議會稱「讓學生明瞭為了群眾福祉,遵守法規是公民的基本責任」。有中學校長說,學校一直透過各種手法灌輸守法意識,相關教育在學校「無孔不入」;又稱去年社會事件發生在特殊環境,由此推論至學生欠守法意識並「不通」。
教育局昨公布,將上述兩個價值觀加入課程,且是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局方稱,該建議由課程發展議會在10月提出,會持續提供學與教資源和教師培訓,支援學校推行相關價值觀教育工作,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局方:課程發展議會提出 續供教學資源培訓
局方又稱,學校可因應辦學理念、校本情况、學生需要等規劃整體課程,設計合適的價值觀教育及學習活動。局方昨為學校提供多個教學資源(見表)及建議學習活動。教材包括講述要學生遵守校規、犯事承擔責任,亦有教材引導學生尊重別人,引孟子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
教協:人際關係更值關心 教聯:刻不容緩
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中學校長何玉芬說,價值觀教育學校一直做、努力做,有時社會有誤解,以為非列於課程文件的事學校就不做,對此有點無奈。她又說,去年屬特殊環境,不同年齡港人因社會狀况而極度不滿,以偏離常規甚至違法方式表達訴求或情緒,但此非社會長久以來狀態,以單一社會事件推論學生欠守法意識並「不通」。她又說,學校推動價值觀教育責無旁貸,而家庭及社會亦會影響學生價值觀。
教協副會長葉建源稱,政府或因很多學生在社會事件被捕,而認為守法意識有問題,但他接觸的學生之中,守法意識無大問題。葉稱,疫下其他學生問題更值得關心,例如學生長期在家,即使上學亦要戴口罩,影響與同學交流,學校或需助他們建立人際關係。他質疑,疫情期間守法及同理心是否對學生最重要的價值觀。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說,去年社會事件對法治精神有很大衝擊,很多年輕人「走上違法道路」,守法的價值觀教育刻不容緩,要先行先做。黃又稱,守法及同理心列為首要培育價值觀和態度,與支援學生疫下情緒並無矛盾,兩者可同時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