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重建美領導地位路遙
分析:沒有美國 世界續前進
美國白宮安排權力交接之際,總統當選人拜登的施政方針引起各方關注。他早前發表的外交藍圖《為什麼美國必須再次領導世界》(Why America Must Lead Again),狠批特朗普政府「放棄了美國的領導地位」,並承諾在自己上台後,其外交政策將使「美國再次坐上談判桌的主位」,與大搞單邊主義、帶領美國連接退出多項國際協議的特朗普成強烈對比。
特朗普上台以來奉行「美國優先」政策,連前朝奧巴馬政府與亞太11國簽署的《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也在特朗普上台後被撕牷C該協議被視為美國連繫太平洋國家圍堵中國的部署。其後日本、加拿大、澳洲等國在2018年訂立《跨太平洋伙伴全面及進展協定》(CPTPP)。
在美國退出TPP後,造就中國深化亞太貿易合作的空間。中方在本月與東盟10國,加上日、韓、澳、紐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規模大於TPP,卻不包括美國。《金融時報》上周的評論文章指出,RCEP的簽訂,反映沒有美國,世界仍在前進。曾擔任美國參議員麥凱恩(John McCain)的外交政策顧問、現為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主席的范騰(Richard Fontaine)指出,缺席亞太區的重要貿易條約,令拜登將不得不重新構思美國未來在亞太區的經濟領導地位。
「世界規則不再是美國說了算」
《金融時報》指出,拜登要重建美國的國際領導地位並不容易,僅重新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或《巴黎氣候協定》,並不足以使美國再次引領全球。美國已不像昔日般強大,即使參與國際談判,美國也可能要向其他國家讓利或妥協,這並非美國政界所願。
在美國政界,「美國領導的世界秩序」(American-led world order)、「自由世界秩序」(liberal world order)、「基於規則的秩序」(rules-based order)等用語經常互換使用,這些講法統統指美國建立的世界秩序。事實上,二次大戰後的世界秩序,基本上由美國設計,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聯合國總部設在紐約。
特朗普於2016年上台後,質疑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機構不再為美國的利益服務。他聲言美國被這些機構欺騙,狠批全球化主義者使美國民眾貧窮。這些言辭背後的含意,是在權力分佈趨向平衡的世界,遊戲規則已不是美國自己說了算,「基於規則的秩序」已逐漸不等同於「美國領導的世界秩序」。
這種國際格局的微妙轉變,將影響拜登的國際事務政策成效。例如拜登聲言,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美國必須領導世界」,並承諾美國將召集世界主要碳排放國舉行峰會,「鎖定可強制執行的減排目標」。實際上,中國及許多國家都認為,氣候談判唯一的適當場合,是由聯合國舉行。至於美國能否帶領全球實現減排,更不是由拜登拍板。美國的談判伙伴都知道,美國國會對美國的任何國際協議擁有最終決定權。
歐盟一些政策與美國利益相左
根據世銀更新至2016年的數據,美國與澳洲、加拿大等主要盟友的人均碳排放量為15公噸以上,是世界平均水平3倍左右,遠高於中國的7.2公噸及印度的1.8公噸。整體而言,愈發達的國家,人均排放量愈高,如何訂定符合公平原則的減排目標,勢將在美國國內及國際社會遇到複雜的政治角力。
拜登提出的解決方法,是保證未來美國參與任何國際談判時,美國的勞工及環保組織領袖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但《金融時報》指出,這種溝通方式可能會使新的貿易協定進展緩慢,而世界不會停下來等待美國。
雖然拜登強調與盟友加強合作,將有助緩和特朗普主政時與歐盟的緊張關係。但歐盟當前的一些政策,其實與美國的利益相左。歐盟正推動向Google、亞馬遜等美國科技巨頭加強規管,並徵收數碼稅。外界預期,拜登也會像特朗普政府一樣,對歐盟的行動加以阻撓。雙方的潛在爭拗,可能妨礙拜登建立由美國帶領的跨大西洋合作新時代。
創造出「自由國際秩序」(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一詞的普林斯頓大學學者艾肯伯里(John Ikenberry)指出,「自由國際主義」的觀念,必須與美國霸權區分。他認為隨茯國實力下降,美國與其他民主國家合作的價值更大。不過,拜登將難以說服美國政界,即使與盟友分享權力,美國仍可從參與國際事務中受益。
資料來源:CNBC、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