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遷移:惠子:「莊子,你的見解是垃圾」——〈逍遙遊〉的對話結構
【明報專訊】惠子死後,莊子說過一個故事懷念他的諍友:
有一個楚人鼻尖沾了點白灰,只一點點,薄得如蒼蠅的翅膀。楚人請石匠用斧頭替他削去白灰,石匠揮斧如風,白灰削去了,鼻子絲毫不傷,楚人神態自若。宋元君聞知此事,召石匠來表演。石匠答說:「我能夠削掉鼻尖上的白灰。不過,能讓我削灰的那位對手已經死去很久了。」
《莊子》記載了惠子和莊子7次對話,另外還提到惠子言行4次。好幾次對話中,二人互相抬槓辯駁,惠子不同意莊子,莊子也不動氣,而且每每從惠子的反對聲音中,提煉自己的見解,更完善地維護和發展自己的觀點。
惠子和莊子第一次論辯見於《莊子》首篇〈逍遙遊〉最後一節,即指定文言經典篇章的節錄部分。〈逍遙遊〉莊惠二人的對話分兩段,第一段對話惠子無法成功擊倒莊子,因而在第二段對話繼續攻擊。兩段對話結構平行,先由惠子提出比喻嘲諷莊子,莊子另舉比喻反駁,然後回頭重新詮釋惠子的比喻,藉此批評惠子的見解,並維護自己的觀點。在第一段對話中,莊子以小用大用之辯(辯,通辨,分別)回應惠子;在第二段對話中,莊子發展了自己在第一段的見解,以無用之「用」回應惠子,提煉成更完善的壓篇觀點。
■解說
第一段對話惠子以大瓠大而無當,比喻莊子在〈逍遙遊〉中的見解是廢品。莊子藉不龜手之藥的寓言,指出惠子以個人的世俗眼光看世界,因此只看出世俗的狹隘視野,才以為事物無用或小用,勸喻惠子放下世俗短見,破除成見,便能看出世俗單一標準之外的更多可能,更上一層樓,超越小用,而見大用。
惠子見莊子連廢品的大瓠也看出用途,因此,在第二段對話很聰明地另舉樗樹為喻,一種人所共知完全不可用的臭樹,更挑釁地嘲諷莊子的見解是垃圾。於是莊子提出狸狌和斄牛的寓言作反駁,以提煉出無用之「用」的觀點。狸狌和斄牛有何寓意,乃全篇樞紐,可是,解釋也最紛紜,一般有三種解釋:(表一)
■莊子覺悟
不以「用」的觀點看世界
在第一段對話的小用大用之辯,莊子仍停留在「用」的視野中,經第二段對話惠子樗樹的挑戰,莊子覺悟到:
「不被外在環境、條件、制度、觀念等等所決定、所支配、所影響即人的『自由』的問題。」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第六章)
「世人之所謂『用』,皆係由社會所決定的社會價值。人要得到此種價值,勢須受到社會的束縛。無用於社會,即不以社會所拘束,這便可以得到精神的自由。」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第二章)
換言之,不但須鄙棄世俗的小用,甚至連大用也放下,索性不以「用」的觀點看世界,才是最徹底的超越世俗成見,才能真正擺脫世俗成見的束縛,真正自由,即逍遙。
■三層次觀點
(圖三)
例子:
(1)人們常說「贏在起跑線」,要讓孩子愈早學習愈好,學習得愈多愈好,兩歲幼兒報讀五六個學習班,大有人在,這是最低層次的惠子世俗之見。
↓
(2)宜轉換角度,孩子年幼時多玩耍、接觸大自然,培養他們對世界的興趣,日後學習能力更高,成就更大,超越第一層次的小贏,達至大贏。
↓
(3)莊子會問:為什麼要贏?如果不追求贏,無勝無負,無樂無苦,不是更逍遙、更自在嗎?根本地連「贏」的觀念也否定了。
世間許許多多價值,如成功、財富、權位,乃至種族、性別、政治等看來理所當然的觀念,都是在特定社會和文化脈絡下建構而成的,這些價值和觀念一方面積澱成知識和思想,但也不免限制了人的精神自由。也許不必、也不能完全取消這些價值和觀念(無用之用層次),不過,了解它們的條件和權宜性質,不再受限,以開拓更多更有意義的可能(小用大用之辯層次),雖未入逍遙之室,亦登堂了。
今天人們習慣圍爐取暖,在見解的同溫層中相濡以沫,不敢走出觀念的舒適區,面對思考的批判。莊子何幸,生命中遇到惠子批評他的見解是垃圾,否則,莊子或仍停留在小用大用之辯的層次,提升不到遊於無用之用的逍遙之境。所以莊子說:惠子死了,我已無對手,再沒有人可以交談了。
文:林葦葉,四年級學生李妙虹、周焯欣、陳世鏘、梁曉晴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範圍包括中文閱讀教學與評估、香港少數族裔學生中文學習、中文教育網絡分析應用等。)
[星笈中文 第0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