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引水闢人工沼澤 沙螺洞蜻蜓數量飈兩倍
【明報專訊】沙螺洞是香港罕見的山谷淡水濕地,保育地位僅次於米埔,過去數十年屢遭破壞,濕地範圍不斷萎縮。綠色力量在沙螺洞推行為期兩年的保育計劃,今年6月完成計劃中最重要的項目之一,在荒廢多年棄耕土地上,重建生態池塘及人工沼澤,佔地約1.5公頃。完工後不足半年已吸引大量生物棲息,當中於人工沼澤發現瀕危的盧氏小樹蛙。綠色力量最新調查發現,濕地重建後,蜻蜓數量較工程前高兩倍、蜻蜓物種增加2.3倍。
蜻蜓天堂變荒地 2018年推保育計劃
沙螺洞被稱為「蜻蜓天堂」,當地錄得逾80種蜻蜓,佔全港蜻蜓物種逾六成。不過,沙螺洞多年來遭越野車及非法捕捉野生動物等活動破壞,年前亦有村民種植油菜花令濕地變乾;至2017年,政府宣布原則上同意以非原址換地方式保育沙螺洞,綠色力量於2018年4月起在沙螺洞推行為期兩年的保育計劃;該組織今年4月起獲「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批出約908萬元,延續計劃兩年,包括重建濕地,以及與當地村民合作,推動有機耕種,計劃涵蓋沙螺洞約11.5公頃土地。
池塘完工半年 鬍鯰小樹蛙進駐
綠色力量高級環境事務經理單家驊表示,首期計劃時已在沙螺洞做生態基線調查,包括蜻蜓、淡水魚類、蝴蝶及哺乳類動物等,以評估保育成效;今年1月於沙螺洞範圍內的棄耕農地闢建生態池塘及人工沼澤,佔地約1.5公頃。單家驊說,找到昔日灌溉系統,並修復一段60米長的灌溉水溝,將九龍坑上游水源引進生態池塘,並移植多種濕地植物到沼澤,如薑花、薏苡及三白草,以及放置枯木及石塊,增加微生境。
單又指出,生態池塘及人工沼澤工程完成至今不足半年,已錄得不同物種進駐,包括淡水魚鬍鯰及泥鰍;人工沼澤有盧氏小樹蛙出沒;一些久沒紀錄的蜻蜓物種如黃翅蜻、紅蜻等於新建的生態池塘重現,估計與沙螺洞濕地面積增加有關。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