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中」:天空掉下「鹹蛋黃」
【明報專訊】太陽真叫人又愛又恨,夏天熱得人汗流浹背,真想用水槍噴熄它;但冬天又想投進它溫暖的懷抱。原來我們每天抬頭望見的太陽,在文學上有其代表意思。
夕陽西下,時間不早了
經過漫漫長夜,太陽冒出頭來,為萬物帶來生機,喚醒了花草鳥兒。「一日之計在於晨」,晨曦是最精力充沛的時刻,為一天打開序幕,而夕陽的出現亦代表日夜交替,黑夜即將降臨。太陽升起與落下,一天的早上到晚上,就好比人的一生,從初生嬰兒到滿頭白髮的老人。
有人形容年輕人就如早上「八九點的太陽」,老人就如黃昏「六七點的夕陽」。就如同陶淵明《閒情賦》中的一句「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太陽轉眼間就要下山了,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沒有人能夠阻止。現在的你們就如清晨「六點的太陽」慢慢冒出頭來,記得準備好發光發熱,做自己想做的事,盡情地玩,當然要記得顧及課業呢!
欣賞轉瞬即逝的夕陽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唐代詩人李商隱《登樂遊原》
臨近傍晚時分,李商隱鬱悶湧上心頭,於是他乘車登上樂遊原散心。夕陽下山,映射出迷人的餘暉,景色無限美好,然而這一切美景將轉瞬即逝,不久會被夜幕所籠罩。
詩中記述了李商隱登上樂遊原欣賞夕陽,對夕陽美景一瞬間便消失感到可惜。但李商隱自己亦有所感慨,詩中第一句,到底是什麼令他傷感呢?有人認為是因為自身年紀老邁,有人認為他因為國家的衰落而憂思。不論是哪種說法,夕陽都代表了美好的事物即將消逝。人就像太陽一樣,不可能24小時照耀大地,黑夜終會降臨,人終究會成長變老,最重要是好好享受黑夜前的夕陽。
天黑了,迷途了
夕陽落下,除了寓意時光飛逝,年華老去和短暫的美景,成語「日暮途窮」亦象徵一個人處在窘迫的境地之中,毫無辦法的迷惘。試想像一下,登高遠足的時候,雖然黃昏夕陽的景色優美,但及後很快便入黑,看不到周遭環境,會有迷失方向的感覺。在崎嶇不平、一片漆黑的野外中,若四周沒有燈,便沒有辦法走下去。
「日暮途窮」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中的故事,春秋時期,楚平王因誤聽奸臣費無忌的讒言,殺害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剩下伍子胥隻身逃亡到吳國,輔佐吳王。後來吳國派兵攻入楚國的國都,雖然當時平王已死,但伍子胥為了報殺父兄之仇,便挖出平王的屍體,狠狠的鞭打了三百下。伍子胥的老朋友知道後便責備他。傷心的伍子胥說:「我像一個走路的人,此時天色已晚,但是路卻很遠,迷失了自我。」
■好去處
海邊賞日落
行山活動愈來愈受歡迎,同學也可以到郊外伸伸筋骨,探索香港的隱世美景。若想一睹金光閃閃的夕陽景色,可到位於香港島西邊的摩星嶺「日落觀瀾亭」(圖a),這座涼亭屹於海邊,以觀看日落和無敵海景聞名,途中亦能遊歷摩星嶺炮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知多點
夕陽行業
夕陽行業是指日漸衰落的職業,今時今日科技急速發展,電腦、人工智能、機械人的技術愈來愈進步,一些職業面臨被取代淘汰的危機。例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遍佈香港每個角落的霓虹燈招牌,工藝因LED燈的普及而沒落,亦有一些傳統本土的手工業已慢慢失傳,如紙紮工藝(圖b)、手繪陶瓷(圖c)等,淪為夕陽行業。
■語文小錦囊
簡介:
劉向,字子政,原名更生,是西漢文學家,他一生致力重新研究和整理前人的著作,代表作有《別錄》、《說苑》等。其中《說苑》又名《新苑》,是一本雜事小說集,收錄了先秦到西漢期間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書中有〈晉平公炳燭而學〉的故事:
(節錄)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語譯)
晉平公問盲樂師師曠:「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但恐怕太晚了!」師曠回答:「既然『晚』了,為什麼不點蠟燭照明呢?」晉平公回答:「哪有臣子戲弄君主的呢?」師曠說:「盲臣哪敢戲弄君主呢?我曾聽說過,年輕時好學,就如同早晨初升的太陽一樣光鮮明亮;壯年時好學,像正午的太陽一樣熾熱似火;老年時好學,就像用蠟燭在黑暗中照明。有蠟燭照亮,與摸黑行走相比,哪個更好呢?」晉平公說:「說得好!」
■學一學
比喻
晉平公七十歲,仍然有一顆學習的心,真是佩服,但他憂慮晚年才學習太遲。師曠的回答非常幽默,他故意「食字」,把解作太遲的「晚」改為天色昏暗的夜「晚」。為說服晉平公,他用「日出」、「日中」和「炳燭」來比喻人生學習的三階段,從年少到壯年再到老年,鼓勵平公學習總不會太晚,學習如光,可以照亮人生,老而好學總比老而不學好。師曠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和層遞手法,成功鼓勵平公,更得到讚賞。
■試一試
師曠覺得學習如光,照亮前路。你也來寫比喻句,你覺得學習像什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資料圖片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4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