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綜合:見解論證「一開三」?

[2020.10.06] 發表
圖a
圖b

【明報專訊】「整合拓展」「一開三」(一大範疇,三個細項)是綜合卷的慣常要求,然而,「見解論證」選好論證角度後,是否需要「一開三」,純粹是學生的個人選擇。以2019年DSE題目為例,「見解論證」要求「選擇一個建設社區計劃主題,並論證選擇原因」,考生需要考慮:

1)30分鐘內能否完成?

2)哪個論證角度較有把握?

按聆聽錄音丁老師所述,從「個人」、「社區」、「人類世界」的意義,或「短期」、「長期」好處,論證其選擇原因。「原因」是靈魂、是核心,可以分析該主題帶來的影響、意義及效果等。其中一組論述角度為「個人、社區、人類世界」。如果學生認為時間有限,可選取其中兩個分析角度,餘下一個放棄不談。

■論證的框架,大致包括以下流程:

(圖a)

■標示語

例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總括而言等,可讓評卷員及學生都清晰正在分析哪一項論點,亦有助提醒自己注意行文比重,避免側重於某一論點,導致某一範疇高分,另一範疇卻嚴重失分。例如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論述「短期」的好處,「長期」的好處只有片言隻語。

■論點

必須是「演繹論證」。論點在前,則自然可圍繞重點分析,避免失焦。

■前提(可略)

是一種有助調整思路的行文方式,例如強調城市本來沒有這項活動,這便屬於「前提」。由於活動從「無」至「有」,收效必定龐大,故「前提」有助行文,亦利便分析。

針對2019年試卷的語境,可參考下表:

(圖b)

簡單來說,活動舉辦前,這個城市本來沒有藝術活動,活動舉辦後,就能夠達至共融。這種前後對比的邏輯,有助學生在倉卒的時間內確定分析方向。不過,如無需要撰寫前提,亦可略去。

舉例

如上期所言,閱讀材料沒有提供活動細節,若論述講求深度,則需自擬例子。

■答題示例

綜合以上思路,若選擇「藝術活動樂共融」為主題,可以參考以下示例:

(標示語)首先,(分析角度)在個人方面,(論點)這主題能培養年輕人對藝術的興趣。(例子)藝術活動包括手工藝製作、攝影及表演藝術等,(分析)由年輕人擔任長者的導賞員,過程中年輕人需要理解作品的特點、創作動機及背景,慢慢發掘藝術的價值,既能陶冶性情,也可提升品味,在促進世代共融之外,更能有意外收穫。

(論點)這主題為年輕人提供分享藝術的機會。(前提)學生平日雖有創作藝術,卻沒有機會與人分享。(例子)學生的藝術作品,包括純真的校園生活,亦包括學術性質的內容。(分析)舉辦藝術展覽,不但提供機會予人欣賞年輕人的創作,亦可提升個人修養。年輕人可藉此向長者介紹自己的藝術作品及宣揚創作理念,可讓更多長者懂得欣賞藝術,並從中獲得共鳴和啟發。

(標示語)其次,(分析角度)在社區方面,(論點)這主題能淡化世代矛盾。長者及年輕人較少溝通,導致產生不同的誤解。(例子)藝術創作例如社區攝影等,均屬於兩代人的集體回憶。(分析)舉辦社區攝影作品展,由年輕人或長者擔任導賞員。導賞活動為長者及年輕人打開溝通渠道,由討論藝術作品,轉向分享日常瑣事,從而增加了解,建立難得的友誼,讓社會氣氛變得融洽。

(論點)這主題能夠提升社區的藝術鑑賞水平。(前提)區內一直欠缺藝術展覽,居民無從學習欣賞藝術作品,(例子)藝術展覽包括各種廣告印刷品、虛擬實景體驗等,讓參觀者全方位接觸藝術。(分析)展覽為藝術教育提供了土壤,年輕人為策劃展覽而參與手工藝製作及擔任導賞員,無形中提升了藝術素養,區內長者及居民學懂欣賞藝術品,亦有助開拓眼界,提升藝術鑑賞水平。長遠而言,這鼓勵推動社區舉辦更多不同種類的藝術展覽,展覽場地亦會增加,藝術品製作產量也會大幅提升,把藝術帶入生活中,有助建構文藝社區和城市,讓整個城市得益。

文:余震宇

(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中文及中國文學科教師,曾獲2019/20年度國際傑出電子教學獎(中文語文教學)銅獎。)

[星笈中文 第004期]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0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