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無碳發電新寵 沙特藍氨付運日本
全球首批嶄新環保能源「藍氨」(blue ammonia)出貨,現正由沙特阿拉伯運往日本。外界寄望「藍氨」這種相對易獲取和成本相宜的新產物,能取代化石燃料用於火力發電,成為「無碳發電新寵」。
沙特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Saudi Aramco)周日(27日)宣布,向日本輸出第一批40噸「藍氨」。這種能源的成分是一個氮原子與三個氫原子,用以作為火力發電廠的燃料,不會釋出碳,有望作為全球穩定可靠兼可持續的能源。
日盼最後百分百燒藍氨
日本致力成為全球在氫使用方面的領袖國。按《巴黎協定》,日本承諾按2013年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於2030年前減排26%。參與試驗藍氨發電項目的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IEEJ)理事長豐田正和周日說:「藍氨是日本達至維持環境與經濟平衡的零碳排放大計的關鍵。日本約一成能源,可用3000萬噸藍氨產生。我們可以由現存發電站並用燃燒藍氨開始,最後過渡至百分百單是燒藍氨。」氨適用於海陸空運輸工具、發電機等燃料,能取諸空氣和水,在零下33℃呈液態,同時沒有液態氫易燃問題,便於長時間存儲和運輸,被視為化石燃料替代品。像日本這種人口密集、多山而可再生能源有限的國家來說,用藍氨發電比直接用化石燃料發電要環保和有效益得多。
生產過程封存回收二氧化碳
全球每年大約生產1.75億噸氨,主要用於合成肥料。自從1903年發明了「哈伯法」(Haber process),才得以在高溫高壓和催化劑之下大規模生產氨。不過工序運用氫化合物為燃料,會釋出大量二氧化碳,有人稱之為「黑氨」。「藍氨」能藉着原有辦法製作,但要配合捕捉和儲存生產過程中衍生的二氧化碳,技術和成本要求較高。倘棄用氫化合物而採用再生能源製作,通過電解槽從水中分離出氫,用空氣分離裝置分出氮,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就成了「綠氨」(圖)。
沙特阿美這次就捕捉了在生產過程中衍生的二氧化碳,並將其中30噸會用於生產甲醇,餘下20噸用來注入石油蘊藏,提高石油流動速度以增加採油效率。
沙特是全球第一大石油出口國,近年面對全球追求潔淨能源的壓力。與此同時,王儲穆罕默德擬使沙特經濟多樣化,減少對石油收入的依賴,將國家重新定位為「綠氫生產和綠色燃料的全球領導者」。今年7月,該國宣布斥50億美元建造首間綠氨工廠,預定2025年投產。(彭博社/標普全球/Argus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