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腹劇痛及現腹膜炎表徵 未必適宜照腸鏡
【明報專訊】病人腹痛入寶血醫院照腸鏡後死亡,解剖報告顯示其乙狀結腸穿孔。綜合外科醫生分析,在一般情G下,照腸鏡可併發腸穿,風險平均少於千分之一,若病人腹部劇痛,或出現腹部觸痛和板實、血含氧量低、低血壓等腹膜炎表徵,一般未必適合照腸鏡。
外科醫生林哲玄說,在一般情G下,若懷疑病人有缺血性腸炎,而其腹部痛感微,可考慮照腸鏡;若腹部劇痛,或有腹部觸痛和板實、血含氧量低、低血壓等腹膜炎表徵,則未必適合,因腸鏡屬入侵性,若腸有薄弱地方,有導致腸穿孔風險,風險平均少於千分之一。他說,若病人血含氧低,未知會否屬感染性休克或缺水性休克,照腸鏡或非合適檢查方法,安排病人照腸鏡前服瀉藥,需靠醫生臨H判斷照腸鏡能否對治療起即時幫助。
照腸鏡致腸穿風險少於千分之一
林又說,腸穿孔致糞膜炎的死亡率由兩成至七成,部分長者未必可清晰表達痛感或徵狀,若懷疑病人腸穿,一般會照X光、吊鹽水、吊葡萄糖水等,若病人有感染或缺水,會先給抗生素等,再盡快開刀治療。他說無法從單一檢查排除腸穿的可能,需按醫生臨H判斷,做電腦掃描是風險較低的選項,但若病人腎機能欠佳,注入顯映劑可致腎衰竭,且掃描期間,醫生無法從旁監察病人心跳和血壓。
入寶血醫院的患者維生指數轉差及腹部漲起時,醫生為他急救及在氣管內插管,並決定為他插胃喉以減腹部壓力,但胃喉無法插入,故以胃鏡協助。林哲玄稱,一般未聽過急救時以胃鏡輔助放胃喉,但相信這不會增加死亡風險。
學者:腸穿者照腸增腹膜炎風險
港大外科名譽教授潘冬平表示,現無從得知死者腸狀是何時穿孔,但一般發現病人腸穿最好在24小時內做手術治療,至於在懷疑心臟衰竭下為病人照腸鏡,則屬醫生臨H判斷,畢竟入侵性檢查對病人構成一定壓力,而檢查前要服瀉藥,若病人的腸早已梗塞,服瀉藥後有可能致腸穿,惟風險不高,而腸穿孔的病人,照腸鏡會增加腹膜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