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你知:地緣政治造就「香港製造」
【明報專訊】「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於上世紀中後期名聞遐邇,受惠於對華禁運、國共內戰後南下資金以及香港本身的自由貿易政策,香港製造業在1950及60年代急速發展。於1967年,香港工廠有1.1萬家,養活43萬工人,紡織品、鐘表、塑膠製品出口歐美,「價廉物美」、「品質可靠」,是為香港製造的金漆招牌。
香港製造的輝煌故事,說到1979年「話鋒一轉」︰中國1979年實行改革開放,港商看準內地低廉勞動人口、租地設廠較低成本,1980年代將工廠逐漸北移,香港本地則轉向專業服務、金融業。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工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於1980年為22.5%,是香港經濟支柱之一,此後連年下跌至2017年的1.1%,本地製造業品牌式微。
隨互聯網發展,世界經濟於千禧年後出現大變化,美國、中國及歐洲國家轉型發展高新科技,香港創科業界2014年後「急起直追」,林鄭月娥政府2017年上場後積極推動創科發展,於2018年的《施政報告》撥款40億元推行「再工業化」,包括成立「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及改建工業大樓,冀推動再工業化進程,惟在中美角力陰霾下,香港製造的後續故事,還待下回分解。
(港區國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