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爸隔離 女兒天天送飯天橋見
【明報專訊】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城嚴陣以待,不少醫護有家歸不得,但亦叫他們更珍惜與家人相處的一分一秒。瑪嘉烈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廖悅明作為該院物理治療部住院部主管,以身作則加入「抗疫小隊」,並搬到家附近的酒店暫住;其17歲女兒今年應考中學文憑試,課業繁忙,仍每天抽空為爸爸送飯,父女在酒店及寓所之間的天橋上相見。
物理治療師入抗疫小隊
抗疫小隊除了有醫生和護士,還有物理治療師。廖悅明解釋,染疫病人肺部功能差,當病人要插喉時,肺部多分泌物,需物理治療師抽痰,這是一個霧化程序;此外,病人康復過程中,亦需物理治療師協助做肺部訓練運動,增強胸肺機能。
廖在SARS時已曾加入抗疫小隊,當年長子四五歲,女兒Ann約一歲。那時他在家堅持戴口罩,和家人也分開用餐,回憶當時,他形容那種在家仍要守規矩的滋味絕不好受。今次疫情,他於3月至5月兩度加入抗疫小隊。Ann今年應考中學文憑試,廖悅明「唔想佢有事」,加上醫管局為員工提供住宿津貼,他獨自搬走,住在與家一橋之隔的酒店。每次入抗疫小隊兩周後,他要再隔離兩周才回家,前後共有8周有家歸不得。
Ann是羽毛球運動員,父親常在她受傷時擔任她的「專屬物理治療師」。受爸爸影響,她早已立志成為物理治療師。不過Ann坦言自己很少主動關心爸爸的工作,或許是因華人家庭,父親亦很少主動表達感受,父女之間很多說話都不宣之於口。
手機聯繫 「很想念你們」
在父親「隔離」的這段時間,Ann雖然每日要花6至8小時溫習,但仍堅持每日帶家堛漲礄a飯到天橋,讓住在橋另一邊的爸爸來取飯,宛如牛郎織女定期在鵲橋上相會一樣。廖悅明說,天橋人來人往,每次父女都沒身體接觸,僅交收飯盒後便匆匆離開。另外,智能電話也成為聯繫父女的橋樑。Ann憶述應考數學科時感頭暈,完成卷一後她馬上聯絡爸爸,爸爸即安慰,使她能重新振作完成卷二。另外,一家人每晚11時準時以WhatsApp視像通話聯絡。Ann說,過往從未聽過爸爸講情深說話,但隔離期間,反而聽多了爸爸講「很想念你們」。
受訪那天,Ann說正與媽媽籌劃父親節禮物,爸爸很快便完成自我隔離,一家於父親節,終於可以齊齊整整相聚。
明報記者 黃心悅
(抗疫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