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中」:智慧雨具擋暴雨
【明報專訊】古代的雨具十分齊全,不但有雨傘,還有蓑(粵音:梳)衣和笠(粵音:粒)帽。所以,古人也可以在下雨天出門!
油紙傘
「紙張被水弄濕後會變形,怎麼古人會用紙來製造雨傘?」「下雨的時候,紙傘不但沒法擋雨,更會穿洞!」大家心裏是否有同樣的疑問?
不用擔心,古人考慮很周到。他們使用較堅韌的皮紙做傘面,然後塗上桐油,令傘面能夠防水。也因為這個步驟,雨傘被稱為「油紙傘」。油紙傘的製作過程嚴謹,例如做傘骨的竹需要泡水一個月,增加竹的韌度,同時除去竹內的糖分,預防蟲蛀。此外,古人喜歡在油紙傘上繪畫,令傘有如藝術品。江南地區經常下雨,所以當地的製傘業特別蓬勃。
■小遊戲
下一把傘是什麼樣子?(圖)
(答案見另文)
■知多點
紙糊窗
大家在古裝劇裏見過紙糊的窗嗎?劇中通常出現這樣的情節:賊人只要用手指一戳,窗便會穿洞,他們透過洞孔偷看室內的情况。這種紙糊窗在古代十分常見,因為便宜,普通百姓能負擔。和油紙傘一樣,糊窗用的紙需要塗油,以達到防水功能。不過,紙糊窗遇上暴雨還是會破損吧?其實,古代屋頂邊緣位置有突出的部分,稱為「屋簷」。雨水滴在屋簷後,會直接流到地面,不經牆身,這種設計能令窗不易遭雨水沾濕。
蓑衣與笠帽
古代的蓑衣類似於現在的雨衣。蓑衣早在先秦時期出現,用草編織而成。它深受農民歡迎,因為穿上之後雙手空出,農民可以如常幹活。不過,蓑衣沒有帽子,怎麼辦?古人會戴上竹編織而成的笠帽,同樣有防水功能,那就萬無一失了!在中國四大名著《紅樓夢》中,富家公子賈寶玉在雨天穿上蓑衣和笠帽,表妹林黛玉笑他:「那裏來的這麼個漁翁?」原來,漁夫也喜歡穿蓑衣和笠帽,特別是下雪的日子。詩人柳宗元曾經記下身穿蓑衣和笠帽的漁夫在冬天釣魚:「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油衣
和蓑衣相比,油衣的樣子更接近現今的雨衣。油衣用絹絲製成,和油紙傘一樣,塗油後具備防水功能。不過油衣用料高級,價錢昂貴,直到明清才普及。當時北京的「竇氏油衣」十分出名,結果出現很多冒牌貨。詞人張子秋記錄:「雨衣油紙家家賣,但看招牌只一家。你也竇家我也竇,女娼男盜盡由他。」
■小遊戲
以下是民間流傳的諺語,全跟預測天氣有關,大家能填上正確答案嗎?
(選擇:城堡雲、重霧、魚鱗雲、雷公)
1. 天上 ____________,地上雨淋淋。
2. 天有 ____________,地上雷雨臨。
3. ____________ 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4. ____________ 三日,必有大雨。
以生活經驗
預測下雨打風
平民百姓透過累積生活經驗,敏銳地觀察大自然,沒有精密儀器也能準確地預測天氣。
聽琴弦聲音估濕度
西漢時期,古人已經知道下雨和濕度有關。他們透過觀察空氣的濕度,預測晴天還是雨天。有人透過聆聽琴弦發出的聲音變化,估計空氣的濕度;有人製作「濕度計」:在天平之類的衡重工具兩端掛上羽毛和吸濕能力強的木炭,當木炭吸收了空氣的水分變重,古人便估計較大可能下雨。
觀察風向預測下雨
此外,古人發現風向和下雨有關,而且不同地區的情况有別。他們把觀察結果歸納,幫助大家預測天氣。例如《續博物志》提到:「關東西風則晴,東風則雨。關西西風則雨,東風則晴。」如果你住在關東地區,發現屋外正在颳東風,你就知道不久之後很可能下雨了。
鳥飛魚浮有古怪?
觀察動物的行為也是預測天氣的好方法。西漢古書《淮南子》說,鳥兒能夠預知將有颱風。在風吹到之前,牠們已經紛紛飛走。另外,魚兒能夠預知下雨,因為在下雨前,牠們會紛紛浮出水面。現在我們知道,下雨前水中的氧氣量減少,魚兒要游上水面呼吸。由此可見,古人的觀察很準確。
■語文歷史賞析
誰不知「放朝」
在古代,當天氣非常惡劣,皇上允許官員放假,稱為「放朝」。可是,古代沒有電子通訊設備,要靠專人半夜敲鼓通知官員。有一天,韓愈冒着暴雨上班,到半路才發現皇上早已宣布放假,只是他收不到消息。韓愈感到氣憤,於是寫詩給朋友抱怨一番。
《雨中寄張博士籍、侯主簿喜》(節錄)
放朝還不報,半路踏泥歸。
雨慣(1)曾無節(2),雷頻(3)自失威(4)。
(1) 慣:連續
(2) 無節:不按「二十四節氣」的規律
(3) 頻:頻繁
(4) 失威:失去懾人心魄的威力
下雨憂水浸
北京是較少下雨的城市。有一次,北京連日下雨,令民國散文家周作人感到困擾,尤其在晚上。雨聲不但擾人清夢,還令周作人整晚擔心屋子會否水浸:
北京除了偶然有人高興放幾個爆仗以外,夜裏總還安靜,那樣嘩喇嘩喇的雨聲在我的耳朵已經不很聽慣,所以時常被它驚醒,就是睡着也彷彿覺得耳邊黏着麵條似的東西,睡的很不痛快。還有一層,前天晚間據小孩們報告,前面院子裏的積水已經離臺階不及一寸,夜裏聽着雨聲,心裏糊裏糊塗地總是想水已上了臺階,浸入西邊的書房裏了。好容易到了早上五點鐘,赤腳撐傘,跑到西屋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水浸滿了全屋,約有一寸深淺,這才嘆了一口氣,覺得放心了,倘若這樣興高采烈地跑去,一看卻沒有水,恐怕那時反覺得失望,沒有現在那樣的滿足也說不定。幸而書籍都沒有濕,雖然是沒有什麼價值的東西,但是濕成一餅一餅的紙糕,也很是不愉快。
──節錄自周作人〈苦雨〉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4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