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政府蚊油損海洋生態
【明報專訊】為殺滅蚊子幼蟲防蚊患,政府定期在樹洞、池塘、沼澤地等噴灑蚊油,單在2016年就消耗逾13萬升蚊油。香港大學研究指出,蚊油會隨雨水流入沿海水域,抑制海洋生物生長,甚至導致牠們死亡。研究團隊建議當局長遠用更環保的殺生劑取代蚊油。
吐露港赤柱灣蚊油濃度超標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梁美儀的團隊,2016及2017年在本港沿海15個站點採集海水樣本,分析蚊油成分和水平。研究發現,4個站點水中蚊油濃度超出安全閾值(每公升海水含0.29毫克蚊油)兩倍,包括鳳凰笏、三門仔及鹽田仔3個吐露港站點,以及港島南部水域的赤柱灣。梁美儀解釋,吐露港水流較慢,導致蚊油在該水域積聚。
團隊又以5種海洋生物測試蚊油的影響,當中微藻對蚊油最敏感,低濃度蚊油即能抑制其生長,蚊油亦令小型甲殼類動物及青?魚死亡。梁美儀稱,蚊油風險為中度到高度的沿海環境,或抑制海洋藻類生長,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等海洋生物的幼蟲或幼體,可能遭亞致死的毒性效應,影響生長、繁殖和生存。
倡長遠採生物殺蟲劑
研究最近在學術期刊《海洋污染學誌》發表,梁美儀建議政府使用蚊油時,確保沿海水域蚊油水平低於安全閾值,亦可用生物殺蟲劑取代蚊油,減少對環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