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隱形傳播「近不可能」 梁卓偉倡目標改「遏制」
【明報專訊】本港連續23天本地零確診「斷纜」,政府抗疫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說,本港維持零確診是靠邊境管制、檢測追蹤及社交距離三大強力措施,是次斷纜反映社區一直有隱形傳播鏈,要將此消除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認為控疫要實事求是,如把目標設為「遏制」病毒,促社會認清是否可做到每日都是零感染;提出以兩大數據作指標去調整控疫措施鬆緊度,包括本地個案數字及病毒即時有效繁殖率。
梁卓偉指出,患者即使無病徵亦能傳播病毒,港大與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合作研究顯示,逾四成患者於病源病人仍在潛伏期間受感染,反映控疫有難度。他認為要病毒在自然界「滅絕(eradication)」幾乎無可能;而不論控疫措施多嚴謹,要在全球的社區「消除(elimination)」隱形傳播鏈,差不多是「不可能的任務」。
質疑「28天」準則奇怪不符現G
梁認為控疫要實事求是,如把目標設為「遏制」病毒,抑壓確診數字在可控範圍,則要認清是否可以做到每日都是零感染。早前衛生防護中心及專家稱連續28日沒有本地個案,代表本地傳播鏈可能切斷,但他質疑28天的計法「有少少奇怪」及「十分保守」,而每當有零星個案就重新計算28天,做法不切合香港現G,全球亦沒有地方以此為標準。
防疫兩「紅線」 倡兩數據定措施鬆緊
梁卓偉又稱,調節控疫措施鬆緊度時要以兩大數據作指標,包括能否將本地確診個案維持在低水平,以及病毒即時有效繁殖率(Rt)是否低於1,即1名確診者傳染少於1個人。
被問疫情要到什麼階段才不能放寬控疫措施,他說兩條「紅線中的紅線」不能衝破,包括不能令醫療系統崩潰,以及顧及追蹤能力等公共衛生負荷能力,要由醫管局及衛生署解答,分別每日接收及追蹤多少人就有可能「爆煲」。他認為目前最有條件放寬社交距離限制,但不能與其他措施一同鬆綁,若放鬆一項,其餘措施要加強,如增加社區的病毒檢測量、為高危群組驗病毒和開展大型血清抗體測試等。
此外,機管局因應全球疫情,下周一(18日)起要求離港旅客必須戴口罩,亦建議抵港旅客在機場佩戴。另澳門衛生局稱本港再現本地個案,肯定影響港澳協調恢復通關,會根據最新疫情再作決定。
(抗疫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