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為(wai4) 官(gun1)
【明報專訊】張曉明由港澳辦主任調為常務副主任,職級(正部長級)卻沒有改變,是否降級引發外界疑惑。畢竟比起現代官僚制度重視透明,中國的「官場」結構古來已極其繁複,官位、職權甚至身分都沒有劃一的標準。
官vs.吏
《水滸傳》宋江初登場時低聲下氣,掌管梁山後亦多次被官軍看不起,源於他本是小吏。「官吏」現在是官員的同義詞,但官、吏在古代大為不同:官是能算上品秩的較高級官員,多循選士制度入仕;吏則是隸屬於官的幕僚、衙差等較低階職員。而負責文書的「刀筆吏」,在文人眼中更無足掛齒,駱賓王詩句「嗟為刀筆吏,恥從繩墨牽」、陸游詩句「平生意薄刀筆吏」都明顯含貶義。當然歷史上不乏刀筆吏出身的名相,如漢代蕭何與曹參、唐代房玄齡與杜如晦——但正如皇族李神通不滿房、杜論功高於自己,傳統對吏的歧視從來不輕。
官vs.職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的職級是「副國級」,常務副主任張曉明則是「正部級」,港人或許對職級與職位之異感到十分混亂,但如此制度其來有自。譬如唐代的宰相與職級並無必然關係,不論職位高低,只要有某些職銜(如同平章事、參知政事)便能參與決策。宋代官銜更拆開官、職、差遣三個部分,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時的官銜「給事中(官)、資政殿學士(職)、知鄧州(差遣)」便複雜難懂,架構疊牀架屋亦導致冗官充斥。另一常見情况是君主另設施政機關架空外朝,如漢代尚書台、明代內閣,官員品秩不高但職務重大,官與職並不對等。
京城vs.地方
張曉明當年從中聯辦「平調」至港澳辦,被普遍認為是升官,源於中國的集權傳統——京城一直壟斷資源而高人一等,故士大夫眼中在京任官才算仕途光明,地方政績則只是入京的踏腳石,甚而北京人至今仍自豪於在天子腳下。但亦正因精英雲集京師,明爭暗鬥自是家常便飯,唐代起科舉催生的派系文化更成為官場主旋律,忠賢如張九齡、于謙屢受排擠甚至身死,乃至達觀的白居易、蘇軾寧可自求外放遠離黨爭。不過這種體制也只限於和平穩定時期,當風雲驟起而武將抬頭,京官的角色便遠不如封疆大吏,漢、晉、唐、清皆以此告終。
葉雨舟 - 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4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