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養珠人 兼營生態旅遊 白沙灣租魚排 珍珠售外國珠寶商
【明報專訊】在1950年代,香港曾經有多個珍珠養殖場,名副其實的出產「東方之珠」。後來因為工業起飛令水質受污染,行業漸漸式微。近年,有港商重新在西貢白沙灣租用魚排養殖珍珠,成功率高達七成。該公司更結合生態文化旅遊、可持續漁農業及多元收入模式,在近期經濟低迷的環境下,尤其引人注目。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林若勤
香港珍珠養殖協會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王俊傑透露,早在大約6年前他就在香港試養珍珠。就是選定一些地方來養蚌,並將「珠核」(由淡水貝殼打磨製成)植入蚌內,令蚌的細胞膜分泌出珍珠質液將「珠核」包裹起來,形成珍珠。由最初每年只「插珠」(植入珠核)500粒,逐漸增至2017年的3000多粒。2018年底該公司第二度申請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漁業持續發展基金」,終於成功。該公司自行投資200多萬元,並獲得基金批出等額的免息貸款,進一步擴大養珠規模。
該公司租用西貢白沙灣一個具有「休閒垂釣」牌照的小魚排,並且加固結構,以及增添設施;又增聘小量員工,以及購入5.8萬隻馬氏貝蚌來「插珠」。最近到了收成期,現已打開了5萬多隻蚌,整體的養殖珍珠成功率高達七成,及得上其家族企業在內地的珍珠養殖場的高峰期水平。
高質量率7% 媲美日本巽寮
王俊傑表示,珍珠一般會分成高質量、高商業價值、低商業價值等4至5級,愈低級的就愈需要加工。高質量珍珠的意思,就是即使未加工,其顏色、光澤、形狀已經相當理想。這批在香港出產的珍珠,高質量率大約7%,和日本及惠東縣巽寮相若,比全世界平均的5%高。
王俊傑表示,已經取出的珍珠大部分會賣給外國珠寶首飾業者。小量在本地出售,或者與本地設計師合作製成首飾,重建香港的「東方之珠」品牌。至於餘下數千隻蚌的珍珠,則留給參觀者親手取出來及造成簡單首飾。
導賞團顧客可親手取珠
原來,該公司以往都有在魚排舉辦「親親珍珠」導賞團或工作坊,講解養殖珍珠的知識。前者主要針對情侶和家庭客;後者則針對企業客戶,加入團隊合作等培訓元素。只不過,以往養蚌的數目少,留給導賞團或工作坊的就更少,現時則準備一年接待幾千人次。由今年初至3月中,該公司的導賞團和工作坊已接待了大約280人,每人收費約600多元。其中,3月份的反應尤其理想,半個月的接待人次已超過整個2月。可能是因為新冠病毒肺炎令到很多旅遊和娛樂活動被視為高風險,消費者改為參加該公司的導賞團或工作坊。除了出售珍珠及接待參觀者,餘下的蚌肉,小部分會賣給私房菜業者,大部分則交給合作的本地醬油廠「悅和醬園」製成「香港原味道珍珠蚌XO醬」,再透過該公司的facebook專頁出售,每樽賣168元。
蚌盡其用 蚌肉做XO醬
甚至連蚌殼,王俊傑都構思磨成粉,半賣半送給養魚和養豬業者,讓他們加進飼料中,避免產生廢物,將可持續的理念發揮到盡。只不過,現時5.8萬隻蚌仍不夠多,還不太符合成本效益,可能要再擴大規模才可以實行上述計劃。
王俊傑表示,該魚排的水深7米,只要那些綁住一個個養了蚌的網的纜繩夠堅固,將養蚌的數目以倍計增加也不成問題,將來還有很大的增產空間。只不過,礙於「漁業持續發展基金」的規則,他需要等這個項目在2026年1月底完結之後,才能在現時租用的魚排擴充養蚌規模。
當然,若該公司再租用其他魚排擴充,並將兩盤帳目分得清楚,則不受限制。這也是王俊傑中長期希望做到的。
不過,將來再租用其他魚排時,該公司希望由魚排現有的員工負責打理,而不是該公司再招聘一批員工打理。否則,若每租用一個魚排,該公司都要再招聘一批員工來接管魚排,以及大幅升級設施,他覺得投資和負擔會過大。他希望以輕資產模式,同時租用多個本地魚排養珍珠,而日常打理及營運導賞團的知識,則可以傳授給魚排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