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角度:人的體溫
郭詠觀醫生(Dr. Jason Kwok)
人屬恆溫動物(Homeotherms),能在環境溫度變化的情況下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讓身體維持在平衡的狀況,醫學界稱為:「體內平衡」(homeostasis)。
德國醫生翁德利希(Carl Wunderlich)在1851年界定人體的平均溫度是華氏98.6度、即攝氏37度,健康人的體內溫度通常是處在一個窄的範圍內,人體對體溫的變化有一定的彈性,但超出了極限的體溫令身體不能正常運作,例如,過低的體溫(低於華氏95度、即攝氏35度)會導致心臟停頓、腦損傷、甚至死亡,而過高的體溫(華氏107.6度、即攝氏42度)也會導致腦損傷、甚至死亡。
很多因素會影響人的體溫,體溫在一天當中不是固定的,而在人的一生也有變化,會影響體溫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一天的不同時間、活躍的程度、飲食、(婦女)所處生理週期的時段、處身寒冷或炎熱的環境等,會提升人的體內溫度包括發燒、運動、進食等,會降低人的體內溫度包括喝酒、濫藥、某些新陳代謝疾病(例如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等。
人體調節體溫的器官是位於腦子的下丘腦(hypothalamus、亦作丘腦下部),當體內溫度出現變化時,中樞神經系統內感應器會發送訊號至下丘腦,下丘腦作出反應,發送訊號給肌肉、器官、腺體、神經系統等,他們會做出適當的反應、協助將體溫回復正常:
(一)若需要將體溫降低,啟動的機制包括:
(甲)出汗:汗腺流出汗液,當蒸發時會令皮膚涼爽,從而降低體內溫度;
(乙)血管擴張:皮下血管擴張,增加輸送血液到溫度較低的皮膚,經由熱幅射傳遞將體內的熱量散去。
(二)若需要將體溫升高,啟動的機制包括:
(甲)血管收縮:皮下血管收縮,減少輸送血液到皮膚,保留熱量;
(乙)生熱作用(Thermogenesis):體內的肌肉、器官和腦子會作出生熱的反應,例如:肌肉會發抖、產生熱量;
(丙)激素生熱(Hormonal thermogenesis):甲狀腺會分泌賀爾蒙、增加新陳代謝,從而生熱。
人的體溫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出現變化,通常長者較難維持體溫,所以體溫是較低的,按不同年齡的平均是:
(一)嬰兒和兒童:華氏97.9至99度、即攝氏36.6至37.2度
(二)成年人:華氏97至99度、即攝氏36.1至37.2度
(三)年過六十五歲的長者:通常是低於華氏98.6度、即攝氏36.2度。
有多個不同量度體溫的方法,包括:口探、耳探、肛探、掖探和額探,身體不同位置的溫度會有不同,肛探最能反映人體核心的溫度,口探和耳探的溫度通常都比肛探低0.5度(攝氏),掖探的溫度約低1度(攝氏)。
每個人的體溫都不一樣,你個人的體溫可能與平均數上下相差一度,所以,最好是在沒有生病的時候在每天的不同時間量度體溫,在將來發病時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