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角度:力推內地交流團 可增身分認同?
【明報專訊】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2019年9月初發布的《小學概覽2019》中,至少65所學校提及會舉辦認識國家活動,或於其辦學宗旨列明培養學生愛國情操等,國情活動普遍有內地交流團。近年政府不斷資助學生到內地交流,能否培養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
事件背景
根據立法會財委會2019年4月的文件,教育局2019/20學年預算調撥1.15億元,向約10.9萬名學生提供到內地交流的機會,較2018/19學年增加約3.5萬個名額,開支增加約12%。教育局回覆議員查詢時表示,過去3年每學年為學生籌辦或資助學校舉辦內地交流活動的行程涵蓋內地不同省市,包括22個省、4個自治區及4個直轄市。
不過,本港2019年6月起發生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部分學校的交流團安排有變,如德信學校於《小學概覽》列明小四生有常規內地交流,但2019年12月會改去韓國。校長郭超群稱,曾聽聞業界反映對北上的憂慮,如被檢查手機等,校內也有教師及家長表示憂慮或擔心,「考慮到既然老師有不安,勉強舉行亦對學生學習不好」,故2019年不到內地交流。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2019年8月稱,收到不少教師就有關新學年帶領學生過境、帶領學生內地交流等表達憂慮。
■評論摘要
(經編輯刪節)
內地交流屬國民教育
「當局資助各項內地交流計劃,旨在讓學生親身體驗,多角度認識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及科技等發展,這便是國民教育。」——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楊何蓓茵
長時間交流方可增歸屬感
「若香港學生在內地有較長時間的生活體驗,加強與內地年輕人互動,建立人脈網絡,深入了解國情,感受國家的迅速發展,看到個人的發展機會,定能提升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全國政協委員
容永祺
內地交流宣傳效果有限
「若交流團目的只是正面宣傳內地,效果只會有限甚至有反作用,應平常心讓(香港)青年了解內地。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學生)除了到內地了解,亦應到其他地方。」——教育界 立法會議員葉建源
保持獨立思考 勿盲信宣傳
「青年不要懼怕參加內地交流團,最重要是不要盲目相信內地的宣傳,保持獨立思考,全面而客觀地分析正反資料,便可以善用機會提升自己。」——時事評論員 劉銳紹
◆解讀衝突點工作紙(表)
■網上工作紙另設概念闡釋及延伸問題:life.mingpao.com/htm/dl/20190926BY.doc
文:鄭寶欣
[通通識 第5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