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專訪:閱讀有法 寫作有序
【明報專訊】對不少考生來說,文言文篇章大多詰詘晦澀,陳韋諾認為要改善文言文並無取巧的方法,只有靠多讀和多查字典,例如當他在文章中遇上「詰詘」這樣的生僻字,便會翻查字典並在筆記中記錄:(見表)
陳韋諾建議先從《古文觀止》等相對較淺的篇章開始,了解文言文的語法和常用字,透過整理筆記,熟讀這些常見的通假字和虛實詞,便能容易掌握篇章大意。如他應考的文言文篇章《海鷗》,陳韋諾自言之前未曾讀過,但藉字詞的意思,也能大致明白文章內容。憑這樣的苦功,他在閱讀卷古文部分的成績(30分滿分),由中五時的16分提升至中六時的23分,進步明顯。
議論文結構 每篇八例子
自言不懂寫抒情文的陳韋諾,在今年文憑試寫作卷選擇了議論文。他分享寫作議論文的結構:論點一+論點二+論點三+回應反方論點的駁論+小結,「而且每個論點或駁論都要有論據和兩個例子,可以是實例或語例,即是一篇文章要有8個例子。」
要達到每篇文章8個例子的要求,一方面是靠平時看新聞的累積和整理,另一方面則是運用資料的方式,「(引用例子時)不要陳列太多細節,只要重點解釋這個事例如何支撐論點就可以。」陳韋諾也養成了每天看新聞的習慣:「每天一次兩次,主要是看電視新聞……看到一些報道時,腦奡N會立即分類,例如是『誠信』、『堅持』、『樂於助人』等,之後就把新聞內容用point form(點列)記錄在筆記本中。」有些例子較「百搭」,可重點溫習,如「朝鮮違反協議試射導彈」的新聞,便可用作闡述「誠信」或「國際關係」的議論文堙C
「讀故事令我變得感性一點」
他取得5**的文章為「談談你對『讀書無用』的看法。」陳韋諾的立場是反對「讀書無用」論,分別以《論語》、《聖經》、匡衡(鑿壁偷光)、李嘉誠等古今中外的經典和人物事[作為例子。而在駁論部分,他則指出不少人認為讀書「無用」,是基於讀書未能帶來實質成果,但他認為「過程」比「成果」重要,並以「老本行」數學微積分的解題作類比,「就算最終答案錯誤,中間運算正確也會有分。」以此論證讀書是累積知識的過程,本身有其價值。
現實生活中,陳韋諾也用他的經歷證明「讀書有用」,最終包括中文科在內取得了7科5**的成績,入讀心儀的醫學院。將來有意行醫的陳韋諾回想備試過程的得荂G「閱讀這些故事(古文篇章、時事例子)也令我個人變得感性一點,從中了解不同人的想法和遭遇。因為作為醫生,同理心是十分重要的。」
文:韓祺疇
圖:李紹昌
[語文同樂 第3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