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3伯樂知遇 青科院長發掘科學新星
【明報專訊】「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副教授羅錦團自言「幸運」,在中學、大學及博士後都遇過「伯樂」:3名帶領他研究物理的恩師助他由20年前參加聯校科學展的高中生,變成在國際物理期刊「留名」的學者。香港青年科學院在本月初開幕,作為首任院長的羅錦團,稱青科院工作重點是推廣中學STEM教育,發掘有潛質的中學生,成為他們的「伯樂」。
問到羅錦團與3名恩師如何結緣?一切要由1999年的聯校科學展覽說起。當時在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讀高中的羅錦團,與同學參加聯校科學展,想製作一部以溫差發電的小型發電機,當中涉「熱電效應」等艱深理論,碰巧的是,其中學物理老師畢業於科大物理系,羅錦團經老師介紹,認識在科大任教的吳大琪教授。
中學老師引介科大物理教授
這次「師生」結緣,打開了羅錦團的物理世界, 其後他考上科大物理系,羅說雖然本科無選修吳任教的科目,但會不時到吳大琪辦公室「 打躉」,聆聽教授與博士生及科學家討論物理現象或相關研究, 令他更決心走上學術科研路。及至大學畢業時,吳大琪推薦羅錦團到美國布朗大學進修及攻讀博士,再輾轉結識到他第3名恩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李雅達教授, 並獲取錄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羅錦團憶述,「若當年我留在香港,恐怕不能做到今日的學術水平」,自言不是「天才型」學生的他說,最感激的是幾名恩師給他機遇「去見識世界」及學習的自由度,「當年中學時,我想做哪些研究,教師都努力幫我找儀器、找支援」。談到新高中學制,羅錦團說認為學生修讀4個核心科目、即中英數及通識「已佔去大量課時」,導致學生「普遍缺乏具系統性的科學訓練」、「更難言額外培養科學興趣」,因此期望青科院擔當補足角色。
羅錦團說,青科院將主力推動STEM教育,向教師、校長辦講座、協辦科學比賽等,讓中學師生了解前沿的科學發展,「好多學生雖然不是天才,但有做科研天分,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活動找到這些人才」,另會推廣修讀理科、工程科等的出路,例如數據科學家等新興職業。6月開幕的青年科學院直屬香港科學院,青年科學院院士須在科研領域有優秀表現,目前共有31名院士,遍及不同科學籌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