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藝術品 化作藏書票 浸大生盼街坊學懂欣賞

[2019.06.05] 發表
林靖榕同學參考東涌藝術徑牆壁藝術品《日出而作》和《日入而息》,以電腦繪畫方式再加入嶺南畫派技法,以藏書票形式演繹。上方山嶺設計象徵東涌附近山勢,下方鳥兒叼茪荈妝M月亮,則表現居民生活循環。(浸大提供)
伍穎欣同學認為叉燒飯是香港價廉物美的午餐,故以此創作藏書票,設計中包括一名地盤工人拿蚋碗吃叉燒飯,表現香港的日常生活,並以周星馳在電影《食神》一道菜式「黯然銷魂飯」命名。(浸大提供)
受中環終審法院大樓上的泰美斯女神雕像啟發,伍穎欣同學創作名為《正義女神》的藏書票,背景是香港區旗,正中的女神一樣是蒙上雙眼,旁邊有天秤和劍,象徵公正無私。(浸大提供)
浸大視覺藝術院學生今年初親身走進香港各區,與街坊訪談,了解他們對當區藝術品看法。二年級生林靖榕(左起)、何羨漁和關芷欣分別走進東涌、中環和九龍城。(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翻開書本,一幅小型版畫映入眼簾,還印上書籍主人名字。追本溯源,書籍曾是珍貴之物,為免被偷竊,人們製作版畫做「藏書票」,顯示擁有權。隨書本普及,藏書票功能漸失,現變成收藏品。浸大視覺藝術院學生近日以同樣容易被忽略、甚至誤被攀爬的社區藝術品為題,設計成藏書票,希望大眾更重視平日擦身而過的藝術。

明報記者

67學生走訪各區 了解街坊看法

藏書票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當時少數擁有書本的主人會邀請藝術家,製作約3吋乘5吋的版畫,再印製成藏書票,立票留名以「宣示主權」。版畫的設計可與歷史和風景等主題有關,亦可依據書主的文化背景。浸大視覺藝術院67名修讀20世紀藝術的學生,自1月起走進香港各區,觀察不同地區的藝術品,並了解當區居民對身邊藝術品的看法,最後將香港社區藝術、文化古蹟等元素融入藏書票設計,盼將藏書票這種消失中的藝術,連結現今社會。

牆壁作品欠保養 兒童視遊樂設施

浸大視覺藝術院二年級生林靖榕表示,政府10多年前在東涌逸東h附近擺放了20多件社區藝術品,其中岩彩藝術家鍾大富的兩件牆壁作品《日出而作》和《日入而息》,當中的白鴿象徵和平與勤力,寓意東涌市民努力合作,共建美好社區。不過,林靖榕發現藝術品缺乏保養,當區居民亦甚少留意,「(居民)出門日見夜見,上下班回來會看到的,就會忽視了原來它們是藝術品,反而覺得是裝飾,小朋友甚至會攀爬上去,感覺是遊樂設施」。她以該兩件藝術品為題,同時融入國畫的嶺南畫派技法,製作藏書票,提醒大眾不要以「踐踏」之心看待藝術品,應學懂欣賞;另有同學以交易廣場外青銅雕塑《尖環》、九龍寨城等主題創作藏書票。

浸大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吳秀華表示,藏書票和社區藝術跟香港息息相關,但同樣易被忽略,期望通過將兩者結合,一同喚起大眾關注。為推廣藏書票藝術,浸大圖書館現舉行「到此票遊」展覽,展出約350份浸大視覺藝術院學生作品及約30張香港藏書票協會會員捐贈的作品,展期至8月9日。學院同時計劃將學生作品編印成書。

更多教育
SSSDP首年痡`化 4科收生不足25% 最低10%
【明報專訊】教育局的「推廣職業專才教育專責小組」正展開公眾諮詢,「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是推廣職專教育的措施之一,該計劃... 詳情
第22屆校園記者﹕校記訪牛仔服文化展  洗水獨一無二  牛仔服藏故事
【明報專訊】昔日牛仔布只用於航海的帆布及工人服,如今已是很多人不可或缺的潮流服飾。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時裝資料館於1月底至9月舉辦「... 詳情
校記感想
◆胡康妮 -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中四 展覽令我了解到牛仔服潮流興起的原因及其發展史,提高了我對時裝的興趣及時尚觸覺。 ◆蔡... 詳情
生活關鍵詞:貪靚
【明報專訊】房間鏡子、相機鏡頭、修圖熒幕、意中人目光堙A都折射出不同的「我」。在講求「顏值」的年代,「我」外表普通、充滿瑕疵,應該怎麼辦? ... 詳情
生活關鍵詞:八張臉的故事
【明報專訊】演員林嘉欣在紀錄片《你的樣子如何》(見配稿)說:「每張臉都在說一個故事」,且看以下哪個故事與你相似。 (1)鄭艷雅(匯知中...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9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