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藝術品 化作藏書票 浸大生盼街坊學懂欣賞
【明報專訊】翻開書本,一幅小型版畫映入眼簾,還印上書籍主人名字。追本溯源,書籍曾是珍貴之物,為免被偷竊,人們製作版畫做「藏書票」,顯示擁有權。隨書本普及,藏書票功能漸失,現變成收藏品。浸大視覺藝術院學生近日以同樣容易被忽略、甚至誤被攀爬的社區藝術品為題,設計成藏書票,希望大眾更重視平日擦身而過的藝術。
明報記者
67學生走訪各區 了解街坊看法
藏書票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當時少數擁有書本的主人會邀請藝術家,製作約3吋乘5吋的版畫,再印製成藏書票,立票留名以「宣示主權」。版畫的設計可與歷史和風景等主題有關,亦可依據書主的文化背景。浸大視覺藝術院67名修讀20世紀藝術的學生,自1月起走進香港各區,觀察不同地區的藝術品,並了解當區居民對身邊藝術品的看法,最後將香港社區藝術、文化古蹟等元素融入藏書票設計,盼將藏書票這種消失中的藝術,連結現今社會。
牆壁作品欠保養 兒童視遊樂設施
浸大視覺藝術院二年級生林靖榕表示,政府10多年前在東涌逸東h附近擺放了20多件社區藝術品,其中岩彩藝術家鍾大富的兩件牆壁作品《日出而作》和《日入而息》,當中的白鴿象徵和平與勤力,寓意東涌市民努力合作,共建美好社區。不過,林靖榕發現藝術品缺乏保養,當區居民亦甚少留意,「(居民)出門日見夜見,上下班回來會看到的,就會忽視了原來它們是藝術品,反而覺得是裝飾,小朋友甚至會攀爬上去,感覺是遊樂設施」。她以該兩件藝術品為題,同時融入國畫的嶺南畫派技法,製作藏書票,提醒大眾不要以「踐踏」之心看待藝術品,應學懂欣賞;另有同學以交易廣場外青銅雕塑《尖環》、九龍寨城等主題創作藏書票。
浸大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吳秀華表示,藏書票和社區藝術跟香港息息相關,但同樣易被忽略,期望通過將兩者結合,一同喚起大眾關注。為推廣藏書票藝術,浸大圖書館現舉行「到此票遊」展覽,展出約350份浸大視覺藝術院學生作品及約30張香港藏書票協會會員捐贈的作品,展期至8月9日。學院同時計劃將學生作品編印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