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整合設計施工利弊參半 奧雅納:減改動浪費 成本增六成
【明報專訊】政府推動工程數碼化,其中大力推動「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簡稱BIM),以三維(3D)形式整合工程設計、施工等階段的數據,方便規劃和管理。曾負責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西九文化區等大型工程的顧問公司奧雅納(ARUP),8年前開始採用BIM技術,該公司董事鍾鴻威表示,利用BIM有助做好工程前期設計和規劃、減少出錯和浪費,但會令設計期延長,設計成本增加六成。至於施工及工地監督數碼化,如監察施工表格是否齊全,鍾說會研究相關系統,但認為主要責任在承建商身上。
體育館重置 預先規劃安裝機電設備
自去年起,政府要求造價超過3000萬元的工務工程,由設計至施工階段均要採用BIM技術。奧雅納董事鍾鴻威接受專訪時表示,本港工程界主要將BIM應用在設計和規劃階段,預先用電腦軟件畫出成品的3D效果,以及規劃工序,如早前港灣道體育館因沙中線工程而要重置,奧雅納利用BIM技術,預先規劃如何將各項機電設備安裝在大樓內。
鍾鴻威又說:「現時的工程經常出現浪費,如裝完一部分,才發現另一個部分被擋住了、安裝不到,就要將之前裝的拆掉,重新再採購和安裝,若事先用BIM做好規劃,可以減少施工期間的改動和浪費。」
監工數碼化 成本負擔有爭議
奧雅納任工程顧問的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的工程,早前被揭發有逾萬份「檢查及測量申請表格」(RISC表格)屬後補,同類事件在港鐵監工的沙中線工程亦有出現。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提出要推動工程監督系統數碼化,鍾鴻威說,奧雅納亦正研究相關系統,但他認為,這筆成本由誰承擔,仍有爭議,「可利用項目管理軟件,將檢查、拍照、簽名和文件整理等各步驟都數碼化,但應由誰來做?是政府研發一個系統,工程界一起用?還是由私人公司自己開發?這些全部都需要投資,是商業問題」。
鍾認為,即使將施工和監工系統數碼化,關鍵仍需承建商配合,「交RISC表格是他(承建商)的責任,如果我(顧問)叫了他(承建商)10多次、叫了數年都不交,可以怎麼辦?」他又說,顧問公司的主要角色是工程設計,故會優先研究如何將BIM在設計階段發揮得更好,例如利用人工智能,讓BIM收集資料外,也能自動分析資料,如自行設計出安裝機電裝備的次序。
用BIM設計期長半年
不過,在設計階段使用BIM,前期工作就要做得更細緻,加上用家看到3D的效果圖,便會提出更多意見,令設計期更長,鍾說:「原本(設計)要一年的,現在要一年半;原本要一年半的,現在要兩年。」此外,BIM亦令成本增加,鍾說,現時用作BIM的電腦每部要4萬至5萬元,加上相關的軟件,BIM的成本佔設計成本的10%至15%,若加上人手、時間等,成本較沒有使用BIM高出六成,故業界當中,中、小型公司難以負擔。
明報記者 畢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