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對貿易戰的宣言
中美貿易戰以來,中國官方出面回應的除了商務部和外交部的發言人外,就是駐美大使崔天凱。再往上的外長王毅、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國家副主席王岐山等在公開場合的表態,都是強調堅持自由貿易,反對單邊主義等一般性的說辭。但本月官方《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卻先後發表了兩篇署名「宣言」的雄文,據說這筆名是代表中宣部的言論,被認為是官方為貿易戰升級開始作「精神備戰」。
中宣部撰文 啟「精神備戰」
這兩篇文章的標題分別是〈風雨無阻創造美好生活〉和〈改革開放天地寬〉,雖然隻字未提貿易戰,但卻很明顯是希望鼓舞國內士氣。兩篇文章發表的背景是,在貿易戰逐步升級之際,內地出現了批判近年官方盲目自大宣傳的思潮,代表事件就是清華大學校友聯署要求開除宣揚「中國超越美國」的該校教授胡鞍鋼,批判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輿論矛頭指向文宣官員的同時,國新辦主任蔣建國和網信辦主任徐麟雙雙去職,甚至傳出意識形態的大主管王滬寧因要負責可能下台的消息。雖然說美國發起貿易戰是因中方文宣太張揚這個理由,誰都知道是「too simple, somtimes naive」,但這種反彈其實是對官方之前文宣不滿的折射,只不過,蔣、徐二人仍任中宣部副部長,王滬寧因此落台的可能也不高。
官方文宣張揚惹不滿
「宣言」的兩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推出。中共有在一些重要的時間點利用諧音筆名發表重磅文章透露官方旨意的傳統,這些文章既不以官方文告形式發表,又希望讀者一望即知其官方背景。
筆名一改慣例 棄用諧音
如文革中的「梁效」是北大、清華批判組的集體筆名,諧音「兩校」。現在,「任仲平」是《人民日報》評論部的筆名,「辛識平」是新華社的時評筆名,「仲祖文」是中組部黨建研究室的筆名,「鍾紀言」是中紀委研究室的筆名,胡錦濤時代的「鄭青原」,據說是來自政治局的筆名,取音「正本清源」。薄熙來主政重慶時,《重慶日報》曾有一個御用報道小組,專責報道薄的活動與講話,筆名就是小組的四川話諧音「肖竹」。
至於今次中宣部為何棄「鍾軒」或「鍾理軒」等既有筆名不用改用「宣言」,可能是想改變一下形象吧。孫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