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六成海水樣本含塑膠微珠 來自磨砂膏等 南丫北樣本含最多
【明報專訊】微塑膠(microplastics)污染近年備受關注,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逾六成在本港近岸水域取得的海水樣本含有塑膠微珠(plastic microbeads),平均每平方公里海域有1.2萬粒,含量最高的樣本來自南丫島北面的北角,每平方公里海域有38萬粒。研究人員估計,塑膠微珠來自港人所使用的個人護理或美容產品,例如面部磨砂膏和牙膏等,呼籲市民減少購買含聚乙烯的相關產品。
港大地球科學系和太古海洋研究中心助理教授Christelle Not及其研究助理蘇鷏a和陳嘉怡,2016至17年在7個地點,包括香港仔、芝麻灣、南丫島北角、南丫島東澳、南丫島南面、蒲台島及愉景灣,收集了147個海水樣本。結果發現,當中六成海水樣本含有塑膠微珠,平均每平方公里海域有1.2萬粒。所有樣本當中,含量最高的樣本來自南丫島北角,每平方公里海域有38萬粒。
每平方公里最多38萬粒
有關研究上月在科學期刊《海洋污染學誌》發表。Christelle Not表示,這項研究只篩選了0.3至1毫米大小的塑膠微珠,但部分產品中使用的塑膠微珠可小於0.3毫米,她估計本港水域中塑膠微珠的實際含量不止於此。
蘇鷏a說,研究中所發現的塑膠微珠大多為透明顆粒狀,經儀器檢測後證實成分多為聚乙烯,根據過往研究所描述本港塑膠微珠的形態,她估計今次發現的塑膠微珠很可能來自巿民使用的個人護理或美容產品,例如面部磨砂膏和牙膏等,產品內的塑膠微珠隨污水流入海洋。蘇說,若海洋生物吃了塑膠微珠便無法排出體外,會影響其生長。
外國禁用 可用糖鹽取代
蘇鷏a說,塑膠微珠是微塑膠(直徑或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的一種,相比起其他微塑膠如膠碎片、發泡膠粒等,塑膠微珠來自個人護理或美容產品,而這些產品並非必需品,消費者可以選擇不使用。她續稱,近年英國、加拿大、美國等已逐漸禁止於產品中使用塑膠微珠,一些國際公司亦已承諾會以全天然去角質劑如糖、鹽及燕麥片等,取代產品中的塑膠微珠,她呼籲消費者在選擇個人護理產品時,避免使用成分中含聚乙烯的產品,減少海洋塑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