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團隊沙漠種水稻 每畝收500公斤 超普通產量
【明報專訊】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圖)的團隊在迪拜試種水稻,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成功種植,預測畝產量達500公斤,超過普通水稻產量300公斤。其團隊耗用5個月時間,克服高溫、沙塵暴、缺水等難題,用「四維改良」技術培育水稻,首批已接近收割期。
獲酋長邀請 赴阿聯酋試種
新華社報道,袁隆平的「海水稻」團隊獲迪拜酋長私人投資辦公室邀請及委託,在當地熱帶沙漠種植水稻。團隊今年1月挑選十多個雜交水稻品種,在迪拜近郊沙漠小範圍試種。研究員經5個月培育,首批水稻已經成熟,其中一個品種的水稻畝產量預測超過500公斤,另外2種畝產量預測超過400公斤,6月將正式收割測產。對比普通水稻畝產量僅300公斤,袁隆平表示每畝產量達500公斤是理想,沒想過能達成,是次實驗證明中國雜交水稻技術遙遙領先,海水稻技術初露鋒芒。受邀請觀摩實驗的印度測產專家伊什表示,測產結果理想,印象深刻。
迪拜屬亞熱帶氣候,沙漠晝夜溫差達30多度,部分地區時受沙暴侵襲,年降雨量為94.3毫米。阿聯酋農業規模細小,可用耕地不足7%,糧食依賴入口,每年金額高達29億美元。而且沙漠土壤有機物質含量低,全是散沙,沒有泥狀等團粒結構土壤,沙漠7.5米之下是海水,缺乏淡水。
針對乾旱天氣,袁隆平團隊挑選水稻前,先測試品種的抗旱性、抗鹼性和抗倒伏性。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表示「當地淡水非常寶貴」,都是由海水化淡得來,使用傳統灌溉方法,會消耗大量淡水。加上,淡水下滲後會與地下海水匯合,將引起地下水上升,產生次生鹽漬化作用,土壤積聚更多鹽分。
團隊研究出「四維改良」技術,利用要素物聯網模組技術,搭建多個感應器的管道,規劃出水稻田。第一根管道將水稻所需水、肥料自動輸送到植物根部,第二根管道回收多出的水分、肥料,運送到回收中心,再輸入第一根管道循環使用,減少浪費。要素物聯網模組在地面設置智能噴灑灌溉系統,根據水稻不同時期特點、土壤環境和養分資料,準確地控制噴頭和噴槍,定時定量提供適當水量及養分。張國棟指,沙漠土地種植水稻三年以上,土壤有機物質將提高,形成團粒結構,能夠種植農作物。
2020建「人造綠洲」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執行主任劉佳音表示,今年下半年研究中心將與迪拜酋長私人投資辦公室再度合作,啟動100公頃實驗農場,大規模生產及培植水稻。雙方簽訂共建中東及北非海水稻聯合發展協議,2020年,計劃將進一步擴大,在當地建造「人造綠洲」,以覆蓋阿聯酋10%以上土地面積為目標,提高阿聯酋糧食自給自足及食品安全。